节选自我的原创《我们都源自星辰 也终将归于绚丽》
顺天道 立科学 昌人善 致良知
——By 康民麦思
Healing People's Minds
科学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更多的确定
科学就是在混沌中寻找更多的本元
科学为我们带来了对我们所在的世界最客观的认知
科学为我们带来了对我们所在的世界最有效的功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爆发的一个时代,各类思想学派在这一时期形成,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诸子百家包括了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鬼谷子等古代先贤。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阴阳家等。
先贤们的出生顺序是
老子:公元前570年左右出生
孔子: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年
孙子:公元前535年左右出生
墨子: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
百家争鸣
孔子和老子同在春秋时代,老子年长,孔子多次向老子请教,墨子、孟子、庄子同在战国时代。
佛教始祖——“释迦摩尼”又称如来佛,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是该国王子。他生于公元前565年,是我国的农历四月初八。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是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主要通过学生的著作而闻名,特别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写的《理想国》。
我们现在丰富的汉语语言系统起源于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不同时代的文化环境让同一词语有了不同的内涵,你们现在心中还有一朵纯洁而美丽的菊花么,哈哈。(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方言,也有各个国家的文字(这一句适合广东话读一下,哈哈),而且没有纸笔等现代方便书写的工具和记录载体。
由于书写和记录的难度,古代经典通常都是一字多意,好让更多的人记住重点并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得以广泛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就像一直以来的欧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各国的文化也百家争鸣。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化,现在传世的很多经典都经过了后人的添油加醋的修改和语义的延伸,让我们很难理解写文章的人当时的实际思想。
讲一个笑话来理解一下语义偏差。
"The Boring Company"
这是一个什么公司啊?在中国媒体上这家公司叫“无聊公司”。
Boring有两个意思,一个常用的是无聊,一个很少用的是钻孔,打洞。
至于是无聊去打洞还是打洞很无聊,这个词义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大家可不要乱想啊!
TBM "Tunnel Boring Machine",如果给翻译出“无聊公司”的人,应该会翻译成“隧道无聊机器”了吧。
实际上TBM正确的中文翻译是“盾构机”,是隧道挖掘机器。
这就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无知但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对语义传播的毁灭性影响。
人家在和你说挖掘,你却在这边意淫人家很无聊!
如果像古人因为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造出书面传播的载体,
如果只记录
"The Boring Company"
叫“无聊公司”,
经过不同人的口口相传,后人估计搔破头皮,挖穿鼻孔
也想象不出这家公司实际是做什么的。
好在现在传播载体的发达,我们可以打开话匣,增加了许多许多别的信息来佐证,最终能传达出正确的语义。
这家“无聊公司”,正确的翻译是“隧道挖掘公司”。
这个是马斯克成立来做隧道挖掘业务的公司,规划的业务是做地下的汽车通行隧道。
而不是一家叫无聊的公司从事隧道挖掘业务。
这里蹭一下法大罗翔老师的流量啊,呵呵。
“法大罗翔”“法外狂徒张三”这两个称谓要不是不够亲切,要不就是形象太低级,“罗大状”应该是综合罗翔各种气质又高大上又亲切的名字了。
罗翔身高1.9米,是不是又高又大啊?(他的身高我也最近才知道)
“大”包括了高大和广大的意思,代表他身高和知识都很“大”。
律师在中国古代叫做状师,是不是又代表了他的职业呀?
壮和状又是同音字,形象地代表了罗翔老师的两大特征。
“罗大状”又贴切又幽默,还很亲切,能给大家产生最好的认同感。
他假如用“大壮”代替“张三”就没有那么多廉价感了。
“罗大状”帮“罗大壮”打官司,哈哈,这个梗怎么样?
道和德都是会意字!
根据联合国统计,迄今为止《道德经》和《圣经》是世界上人们阅读最多的两本哲学著作。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呢?不是老子愿意!而是他老人家心怀天下,大爱无疆,想通过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人们的认知,让人们从善如流,一起过上理想的生活。
老子代表着中国辩证哲学的第一人!建立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框架。
有生于无,背阴抱阳,等等,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相对关系。
哲学是通过探索和思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获得处世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为了避免信息干扰,要了解一个人当时的思想,就要代入他的思想产生时代的文化环境。然后提取他宏观的思维框架,佐以那些经久不变的语义来思索出真正要表达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是对先贤“黄帝”的经书和周文王《易经》的继承,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哲学的思想解读,对宇宙是永恒的阴阳变化的感悟。
老子的思想认为,宇宙演进的模式就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背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思维框架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万物尊道而贵德”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希望我们能循道积德,顺势而为,最终达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在不同文化环境和不同认知层次的人群里有不同的诠释。
以天地为代表的宇宙自然之道,
以伦理为代表的人间关系之道。
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治理之道。
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信仰之道。
等等......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是指
宇宙天地中众多的自然规律
是指表象之后的本质
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而改变的科学真理
在我们现在的语境和认知下最接近的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方程式解释了无形的能量如何变成有形的质量,解释了宇宙大爆炸之后万物从无到有,解释了万物演化的原理。候选的是还没最后确定超弦理论,圈量子理论等,或者是将来新的一统宏观和微观尺度的能解释万物演化原理的宇宙理论。
老子认为的“德”是
对“道”的融会贯通,
“德”是对“道”的践行,
“德”是对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正确认知,相当于我们现在语境的“学术成果”。
因循科学知识而获得的成果是最接近“德”的人类正确认知。
科学是近百年才出现的新词,春秋战国时代里与科学语义相近的称谓是格物致知。
同时期的经典《大学》里才有了的“格物致知 以德为本”这类内容。
所以才有了“万物尊道而贵德”一句,学术成果需要对很多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做很多实验去实证,是不是非常珍贵呢?
“道”和“德”是知道和做到的关系,不同的“道”导致不同的“德”!
老子心目中的“道德”,
是“道法自然 上善似水 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的科学发展观。
是“循道积德”,是顺应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认知,
是“无为而治”,是通过客观的科学理论来治理国家和指导人的行为,不要用人的主观意志干预,违反自然规则来行事。
这样才能解释成书在
《道德经》之前的《易经》里——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主要通过肉身器官来感知自然的时代,人们的认知中的“天”无疑是最强大的。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阴阳中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天气,从而影响着大地和古人。
风调雨顺,万物欣荣。
烈日炎炎,大地枯焦。
洪水滔天,民不聊生。
天之道“乾”运化着这一切变化,影响着大地和万物。
而地之道“坤”运化和承载着世间万物,供养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为了利于当时百姓文化层次的理解和掩盖我们的无知,后来出现了一个人格化的“神”或“上帝”的概念,“神”主宰着天地人三界,有什么说不清楚或者不理解的就交给万能的“神”吧。把我们探索世界的思想装入了樊笼!
厚德载物
如果用后世儒家对“德”的字义来理解,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做人的德行,品德何以像大地一样能承载万物。宇宙不是人类创造的,无论地球上有没有人类,大地一样是承载万物的。儒家所指的厚德只能聚人心,无法承载世间万物。
如果“德”是指“学术成果”,厚德载物就是说懂得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才能像大地一样运化出和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物质。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地”,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不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一起运化和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物质,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好的生活啊?
我们再根据下面这些概念的演化,再深刻理解一下老子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境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善”在老子的时代更多是指善于做事,之后才从善于做事都能把事情做好引申出“善”为“好的”意思——善行、善良、善举等。
“君子”则是指那些遵循“道”而行事的人。
“圣”是指对“德”的融会贯通,学识渊博的能力。
“圣人”是指知“道”而有“德”的人,把圣人换成教授、专家、大师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啊。
“仁”和“为”的字义都是基于人的,是人格化的,是指人主观创造的思想和行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古人用枯草扎成的狗形状的祭祀礼仪用品。
春秋时代,由于信奉灵魂不死,相信“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先人被埋葬后,后续还有对他们非常非常多的祭祀之礼,而且服丧三年期间还要按照礼数一直祭祀着。可见当时的古人对丧葬礼仪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老子才会用刍狗这种当时常见的物品来彰显他的思想。
源于对给予我们肉身的先人的尊敬之礼,刍狗还没有用于祭祀前,刍狗是尊贵之物,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美丽图纹的饰物来披着,祭祀人在斋戒行礼时一直对刍狗尊尊敬敬的迎送着。
但等到祭祀礼成之后,刍狗就从尊贵之物恢复成卑贱之物,弃之如履,路人可以随意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
老子用刍狗来代表事物因为所处环境变化或者被人的需求而导致利益变化而受到的境遇。
刍狗代表一个稻草因为使用价值的变化导致的名称和待遇的变化的轮回。
从有点用给牲畜吃的稻草,到枯萎的干草,到盛装华服的刍狗,再到用来烧火的废草,最终化为灰烬。
尘归尘土归土!
所以天地和圣人都是不会以人间之道而做事,不会人为干扰万物自然的秩序,让他们顺其自然,因境而变。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之后就到了一统天下的大国家长制时代。
而家长制的需要的是听妈妈的话,通过人为创造一个妈妈们希望熊孩子都可以遵守的社会规则,形成一个有效运行的社会秩序,这样才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来管理那些淘气的熊孩子们。
一开始是使用严刑峻法,熊孩子们表面上都是乖乖的了。高效治理了之前的乱世,熊孩子们之间也不打架了,大家都开始好好的休养生息了。
但是妈妈的私心太重,违反了自然之道。焚书坑儒!想让大家的思想都成为三岁小孩,乖乖听话。但是,熊孩子总会长大的,他们见识了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没那么乖巧了。所以严刑峻法的自私妈妈很快就BBQ了。
后来的妈妈们吸取教训,奉行了以孔子为代表,道貌岸然的儒学理论。(这个时代的道貌岸然是个褒义词啊)
儒学的“道”主要是指“仁”
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的“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俗称社会伦理。
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人们能“遵道为德,随心所欲,不逾矩”。(那时候随心所欲也是个褒义词,心代表道德)
“道德”就被演化成了一个词组,变成了“要听妈妈的话”,要遵守妈妈和儒家一起定的规矩,听话则有道德,不听话则不道德。
古时的文化环境就从
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演化成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而到了“程朱理学”时代,则将儒学走到了极端,
“存天理、灭人欲”。
把听妈妈的话走到了极端,把他们制定的社会关系规则认为是真理,而期望大家遵循这些规则,压制天然的欲望。期待熊孩子能遵守这些极端的规则,妈妈们就能以最最最低的成本来管理了。
而“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者朱熹的行为也把“道貌岸然”变成了贬义词。
随着不同家庭里妈妈们的更迭和改朝换代,不同的妈妈对“道”的认知层次和认知维度而修来的“德”深刻影响着苍生的兴亡。
百姓们也深刻的体会到“治世循道家,乱世遁佛家,由治到乱奉儒家”。
还好后来出现了王守仁的蜕变(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当时中国的科学工具和环境薄弱,没有显微镜和望远镜,也没有科学理论。
他格竹子格到虚脱,也得不到科学结论。所幸最终悟出至善,教导学生以正能量处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将老子和孔子等先贤的精华融会贯通,“道”和“理”都被先贤用了,那就用“心”代表“道理”,将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合二为一,“守仁”变成了“阳明”,产生了阳明心学—— 主张格物致知,慎独以致良知,悟道后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自然规律是没有善恶的,我们对自然规律感受才产生了善恶。
我们能按自然规律分辨出善恶就是好的认知,知道善恶之后去扬善去恶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
这个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其实古代圣人的思想觉悟一直都是相近的“少私寡欲---克己复礼---思无邪---慎独”,只不过是对道的不同认知层次和认知维度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将听妈妈的话深入骨髓,没能产生出现代的科学思想。
同时期也是由于大型瘟疫黑死病肆虐,导致欧洲神权信仰崩塌而引起的文艺复兴时代。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神父。一个神父提出了“日心说”,不敬地打破了古人神父确立的“地心说”,开启了突破思想禁锢,重新走上探寻自然之道的科学新征程。
说到老子,不得不提一下庄子。易经,道德经,南华经,世人对这三部经典称为三玄。
庄子在我们现代语境里应该称为科幻作家,
他的想象能力,完全不亚于现在的科幻作品《三体》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写的太抽象,庄子就用五感法写出了充满想象力的事物,让我们的理解能力直上云霄。
“圣人”这个词也是有很多语义变化。把圣人换成叫兽、砖家、大湿,这些欺世盗名的称谓,相信你就会深刻理解庄子写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时的心态了。
有没有人愿意给无聊公司写一篇传记呢?讲述一家公司因为无聊挖鼻孔,得以悟透真谛,而后成为隧道挖掘里的伟大公司呀。
老子客观的思想和儒家主观的思想区别很大,但是因为传世本都是儒家子弟修改撰写的,所以老子是被后辈误解最多的,“道教”传承的也不是老子的中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只想修身成仙。
《道德经》传世本的第一句变成了儒家的三字经格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让人一头雾水。
所幸出土了帛书版《老子》,
第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有了这句原文,你就会明白原来老子写书的时候也是骚着头皮写的,第一句是表达这个“道”的文章不好写的复杂情绪。
这个“道”啊,怎么说呢?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这样变幻莫测,看不见摸不着。给它起个名字吧,一样的“道”在不同的环境下又是不同的表现,就像稻草扎成的刍狗一样,它的名字也随着使用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
而“德”呢,我们要有德就要要像水一样因为知悉和遵循“道”的规则,随所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积了“德”之后就可以厚德载物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的情怀是——
生而柔弱,润泽万物;心有山海,静而不争;波涛汹涌,宠辱不惊;逍遥世外,天人合一。
道代表的是规则,无论东西南北,上天入地,我们都处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宇宙之中,遵循的都是同一个自然规则,但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则。
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不同的社会规则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也让不同的我们有了各自的人生追求。
当你知道了最终极的道是自然规则,就明白“自由”不是一个最符合自然规则的境界描述,它带有人的主观意志,最贴切的诠释应该是“逍遥”。
“逍遥”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不能主张各任其性,只要放弃一切大小、荣辱、生死、多寡、贵贱等观念差别,便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
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保命无疑是大多数人都最高期望。因为大部分人对改变这种不安定的战争环境感到无能为力,所以成为无用的人和事这种无用的思想形成了思潮。老子是否有真有其人并不重要,他骑牛出关去隐世,或者之后庄子写的大量残疾人的得道和歪脖子树得寿,无不表达着作者想在乱世中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的愿景。
古今圣人也都在他们的思想里表达出同一个理念——
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法自然 上善似水 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
爱因思探:我所信奉的不是与人类有牵连的上帝,而是同万物秩序的规律中显示出来的上帝。
杨振宁:“你问我有没有上帝?如果这个上帝是一个像人形状的?那么,我想,没有!但你如果说,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
杨振宁和老子也是被中国人被误解最多的人。杨老做的是理论,很多人不明白它的重要性。爱因思探也是因为原子弹才世人皆知,有具体形象的原子弹的威力给了人们理解能力和感官都有了强烈的冲击。如果爱因思探没有这个石破天惊的成果,估计也只是圈内的红人。还有一个是科学狂人特斯拉,如果没有马斯克的电动车的成功,估计他也只是教科书里一个单调而枯燥的物理名词罢了。
他们的理念都是相信有终极一统的自然之道,但都不是具有人格化的“神”或“上帝”,这个自然之道的探索将交给我们和我们的后辈继续砥砺奋进了。
下面来探讨一下我们现在所知悉的一些“道”,如何在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产生更多的“德”!
且听我娓娓道来
挚爱元素 生而为爱 人间值得
轮值主编: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