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情怀的局长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局长杜飞印象

笔者在榆林市第一中学工作了三十五年。这所学校是省级示范学校,在榆林市地位非同一般。但是,学校乾坤大,教师交往的圈子却很窄,所以,虽然文化教育在血缘上属近亲关系,但在退休之前,我并不认识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以下简称"文广局”)杜飞局长。

2021年,我办了退休手续。退休后干点什么,我早有主张。艾青说:"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觉得自己大半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家乡生活的那十八年时间。家乡养育了我,所以,我就特别想为家乡干点事。但过去工作忙,兼顾不到,现在退了,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心愿了。

干点什么好呢?史学家吕思勉认为,人类的进化兼具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两种,而动物进化却只有生物进化一种。"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而人类之所以比古埃及时期文明进步了千万倍,与动物相比更非一类,原因全在于文化进化。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主要是文化进化。基于此,我觉得自己做一点与文化有关的事情比较合适,也是有意义的。

而且作为语文、历史老师,我还知道,在封建社会里,由叶落归根回乡居住的"绅"或"大夫"以及一部分未曾出仕被称作"士"的读书人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身为一乡之望",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促进教育的责任,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虽然,我自己是一芥草民,与"乡绅"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上述几方面我还是能尽一点绵薄之力的。

我跟老书记商量,他说先把秧歌搞起来吧。我说好。闹秧歌需要服装道具,我就去找榆阳区文广局寻求支持。于是在办公室见到了杜飞局长。

杜局长大约五十出头,小平头,国字型脸,高鼻浓眉,双目有神,脸色稍红,整个人显得端庄厚重,一看就是那种决策果断、做事雷厉风行的人。

我先作自我介绍:"杜局长,您好!我是一中退休教师……"他让我坐下说,然后一边吸烟,一边听我叙述。

听完之后,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你对家乡有这样的情怀,我支持你!"

这就是我与杜局长的第一次见面,时间是在2021年底,前后就十几分钟。

不久之后,我们村就领到了三十套秧歌服和闹秧歌的一应行头。

第二次见杜局长是在2022年春天。

听说要闹秧歌,且文化局给服装予以支持,乡亲们积极性很高。他们克服疫情干扰,想办法进行排练。到2022年2月,即农历虎年正月,村上组织回家过大年闹秧歌活动时,在家和门外的人一下子聚集起近二百人。人们纷纷上场表演,秧歌服就不够了;而且活动结束后,大家提议以后要搞文艺演出活动,以此来歌颂生活、宣传政策、活跃日常生活。这样一来,不仅服装不够,还需要板胡、二胡、三弦、音箱等乐器、工具。于是,我又找到了杜局长。

我是个直爽的人,说话开门见山,没有浮词套语。 当时,杜局长正忙,他把分管的任昭副局长叫到办公室,当面作了交代。任局长也不含糊。之后,在任局长的安排下,我们又领到20套服装以及伴奏用的主要乐器。

今年(癸卯年)正月初三,我们对上年一年来活动的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那场面比去年更大,仅秧歌队一下子就拉起了六七十人。因为队员穿的全是新鲜的服装,大院里就像落下一片朝霞,就像簇拥着无数彩蝶,腾跃着一群小老虎,美丽极了,雄壮极了。大家果然是人人有功夫,个个好身手,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全面展示,尽情释放。秧歌表演后还演出了近30个小节目。这些活动让人们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大家无比兴奋、无比喜悦!

活动结束后,我们制作了一段十多分钟的微电影,我还写了两篇文章。微电影和文章在今日头条上发表后,获得了各方面广泛的赞誉,好评不断!

能在家乡玩得这样开心,乡亲们幸福感爆棚。加上各方面的鼓励,大家的信心更足、积极性更高了。正月未过,人们就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始练习了。

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我的认识也提高了。秧歌,这个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样式,可不是乡野俚俗,可不能小瞧它。它是乡愁,是年味,是老酒。通过它,可以把乡亲们聚集起来,增进亲情,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更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现在,不是强调要让人民生活有幸福感吗?更遑论,它还能起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对搞这个活动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村上的领导商量之后,带着这些想法,也出于对文广局支持的真诚感谢,我第三次见到了杜局长。

我把村上一年来活动和正月展示的情况向杜局长作了汇报,并对他和任局长给予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杜局长听得很认真,并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接下来,我开正本,我说:"杜局长,我们还想做些事,想请求局里支持一下。”杜局长点头让我说下去。我说:"今年正月初三举行活动,那天早上,车上仪表盘显示的气温是零下二十五摄氏度,到中午还是零下十二三摄氏度。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在露天场地上举行的活动。实在是太冷了!村上一班人向我提议,建一个文化小广场和一座小礼堂。我们预算了一下,大概需要大几十万元,您看局里能否给我们资金上支持一下。”我说这话时,心里直打鼓,因为,局长已经支持我们两次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要求,而且这次是和他要真金白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会不会让他觉得我们得寸进尺、不知足?杜局长凝神静气地听完我的话,然后说:“资金,你们可以多渠道筹措。我们这边能给你们支持一部分。你下去以后,叫镇政府打一个报告上来,我们研究解决。”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没想到他答应得这么痛快。看着他和悦的表情,我有点感动,真城地表达了对他的谢意。站起身的时候,他又嘱咐我说:"你们那里比较僻远,又是‘红区’,好好搞!"我说:“杜局长,您放心!我们一定搞出个名堂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好,给咱局里增光添彩!"

常听人说,现在的领导只爱做表面文章,不爱干实事。我觉得,这句话起码在杜局长身上找不到影子。而且,文广局还给我一个感觉,门不难进,脸不难看,人不受怠慢。我有几次去找领导,值领导开会或下乡不在,刚一敲门(领导的门平时是敞开着的),就有对门的人主动出来,告诉我人到哪里去了。办什么事,工作人员平易近人,态度热情,说办就办,绝不推托拖延,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风气很正的单位。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行话,一个校长代表一所学校。以此类推,一个局长不也正代表一个单位吗?

第一次见杜局长,他是认定我有情怀才支持我的。我慢慢细品,他才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说实在的,我与他既非故旧,又未托人说情,而他三次如我所愿地加以支持,我隐隐觉得,这不仅仅是他的职责使然,更是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情怀使然。他才是一个有大情怀的局长!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村人口外流,农村逐渐空心化,发展到近年,只有老弱病残留守着一方故土。什么发展能离开大地母亲呢?光是一座座城市就能承载了那么多生灵、满足了那么大的需求吗?古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开始到现在已整整三十年了。一个新时代又要开始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走出家乡的人,已预感到了时代的脉动,开始回望家乡,拟回乡创业;农民也在整饬老宅,逢年过节,回家闹秧歌蔚然成风。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出台振兴农村政策。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振兴农村,要靠经济,但要以文化作先锋。因为传统文化,最能激发人们思乡恋土的感情,最有感召力,最有凝聚力。所以,在目前大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乡村文化就成为振兴农村战略重要的一环,是一桩时代的大事业。

大事业需要有大情怀、大格局的人来完成。"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幸喜榆阳区文广局有杜飞局长这样有大情怀的"非常人",榆阳区乡村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非常之功"的!(2023年3月12日于榆林市)

—————

责编:成才

编审:郑好

编发:新媒体头条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