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影响

【作者:裴洁  原《中国建设报》记者《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文献编纂委员会》特约编委】

884e8a83de93a719febf4ad5ac87f74

日期:2022.8.23


5ae2427cd42931739e15c9bba6d1aaa

红军东渡图

1be4705b492f9978ac6124f6e19fa58

孔子讲学图

(一)、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

上篇《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价值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报告的课题成果中,已概括论述了黄河文化的地缘渊源,黄河文化在5000年的形成与传承发杨广大。黄河文化、黄河文明、黄河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相互融合、影响、互补、发展的历史概况。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黄河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面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大灾难,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的“世界后疫情时代”,全球各国,各民族,各地域如何树立“共克时艰”的团结协作精神,认同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增进文化认同,携手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的文明和进步。

本续篇《黄河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与价值内涵浅议》是从黄河民族团结精神延伸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去论述中华文明进一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华文明来自古老的黄河文化。它以包容、开放的博大精神,传颂了3500年,成就了伟大的东方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思维理念,影响着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中华文明经典系统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主要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一体多元共生共存”。有体、有用、有道、有器、有技、有术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六经》:《诗》、《乐》、《书》、《春秋》、《周易》、《礼》,在天地变化的无穷空间里展开了人类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构成了中华文明传统刚健有为而又具备仁厚、包容的文明基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基础。

《诗》、《乐》: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审美情感的重视。《书》:则表现为对人类政治史上的得失成败的大事及其原因的关注。体现了政治理论与历史理性的高度结合。《春秋》、《礼》:及后来的“三传”,主要体现在尊重政治上的王道原则的前提下,讨论各种实际的政治行为事件的问题,是非观念。因而《春秋》实际上是一本关于政治大一统论理著作。《周易》:这部书分经、传两个部分,但其主要精神是讲“变化之道”。鼓励人们一方面要“自强不息”,另一方面还要“厚德载物”。这是一部影响后世与世界的哲学著作,又称为《易学》。

宋代至明代兴儒学,特别是“朱子”一系列的理学思想传统,对于欧洲近代有机主义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体多元与以人间经验理性为主导的,即凡而圣的心灵追求。与中华文明关系密切。中华上古贤达之人,分别从生活中的“五味”调和;礼乐实践中的“五音”协和的诸多现像,提炼出包容万象,尊重差异,又能做到“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谐”思想理念来。以及由“金木水火土”而提炼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自然科学规律。在处理上古时期社会多部落,族群的政治实践中,又提炼出“协和万邦”的政治智慧。这些不同层面的“贵和”思想,都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层次,多侧面,交流立体感的“贵和”智慧。

自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面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势侵入,中国的仁人志士自觉地向西方寻求救国理政的真理,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并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特别的贡献是1921年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中华文明走上一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

中华文明的精典,是以人间世俗生活的经验理性为主要内容,不排除对无限,无形宇宙之天的敬畏。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文化去敬天法祖、礼乐并用、仁礼并举、忠孝节义、诚信善良诸多伦理法则,构成了中华文明人间世俗主义论理的基本精神。培养造就了具有坚定信仰,同时又具有踏实而勤奋精神的广大人民群众。这种人世间世俗主义的务实态度,一方面对大自然整体天地保持着敬畏之心,又养成尊重生态平衡的普世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于自然灾害与人间的疫情疾病,人为祸患保持着深刻的警醒,具有民族共性的忧患防范意识。

在历史上社会制度文明进步层面,中华民族早期封建制与郡县制,特别是在漫长的郡县制所创立的科举取士制度,以及其它方面的文教制度,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制度变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

自公元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来华的基督教传入中国,一方面给中国带来欧洲的文明和科技,和西方先进生产力的器物发明,另一方面传教土又将中国的典籍与社会管理制度文化,翻译介绍给欧洲社会。这对欧洲大陆的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器物文明的层面,中华文明对于世界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推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三大发明和技术在全球推广,加快了结束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步伐,催生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新生。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另外,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对欧洲人的生活也影响极大,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放眼观看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文明传承,以及现代文明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现状,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正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以自己深厚文化传统推动着东方大国走上了一条既不外在于现代性基本要求,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复兴进步,尤其是发展中第三世界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启示意义与力量的支持。

(三)、弘扬黄河文化凝聚民族团结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是深层次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讲到:“要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牢记千百万革命先烈的创业流血牺牲的光荣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他又强调说:“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教育就抓”。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胜区铁西实验幼儿园老师张布清对总书记表态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前进发展的方向。

内蒙古扎鲁特旗嘎亥图学校语文老师包春兰给孩子们讲课中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母亲河是哪一条河吗?黄河。对,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篇章——《黄河颂》,被收入七年级统编教材。包春兰老师激情地讲到,“黄河颂”中,气魄,澎拜,一泻万丈,浩然荡气”等词语,勾起了广大孩子们对母亲河的无限向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的中华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黄河的描述,我们十分喜欢这些诗词,它写的实在太美啦!展现了我们优秀中华文化的内涵。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凝聚民族团结,众志诚城的民族力量和精神。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石,是民族团结之本,是社会发展进步精神力量之魂。弘扬黄河文化就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一带一路”让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面对全球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当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当今时代,世界进入灾难的后疫情时代,人际间的交往和流动已超出国界,发展为全球化的活动规律。整个人类社会逐步跨入“全球世界性社会”的阶段。习近平主席在倡议中强调:“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他又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为一体”的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是从中国古老的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中的“和贵”文化理念中,总结发展得来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领袖孙中山先生,提出“博爱、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世界近代文明的进步。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上,为全世界提供了具有中华文明传统基因和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中国方案,和对全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负责任的中国气派。因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让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的精神影响世界,探究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创新之举,这种“和贵大同”的理念与发展路经正当其时。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多元文化共通共荣为基石,将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这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共识概念,它首先是人类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共识概念。主张各国文化共生共存的法则,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唯有尊崇如此发展路径,人类在灾难的后疫情时期,才能“共克时艰”战胜疫情,为共同发展提供理念的统一共识和价值支撑。

当今世界面临着多种危机和挑战,经济发展受阻,种族主义,单边主义猖獗,核威胁,竞争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球气侯变暖,粮食危机在非洲欠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等一系列应对全球性风险已经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各国首先是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这样才能促进不同社会制度下各国在政治上达成互信,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可有效地消除各国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起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共识、共济的价值基础。

中华文明是5000年黄河文化孕育的人类文明长河中进步的财富和精华,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的“根”与“魂”。

在世界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新格局的新的生活方式革命的潮流下,各国之间文明互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扩大发展的强劲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诞生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世界各国要精诚合作,公平互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产生巨大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分岐,所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还是困难重重,甚至会遭遇单边主义的各种误读与诋毁,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在探究中推进,在斗争中扩大,在互帮互助中巩固发展。

近10年来,中国建设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全球化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全球合作的战略思路,中国在国际贸易交流和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建设等方面影响世界,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并总结了丰富成功的经验,盈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同和参与。

“一带一路”的全球化建设工程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生共存的发展潮流。在增强与众多国家文化与经济融通合作方面,兑现了中国大国的诚信承诺,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和信誉。

“一带一路”是政治上沟通,经济上合作之路,更是一条“民心相通”的文明和平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势”。“一带一路”全球化发展建设工程,始终担负着全人类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历史史命。“一带一路”工程的推进建设,给沿线国家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扩大了各不同民族、宗教信仰、风俗风情等多元文化交流的范围。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留学、访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孔子学院已遍及全球开办,中国汉语文字已升级到世界通用语种之一,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古今融通,中外交流,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供内生动力。5000年的文明历史,为中华民族积淀了磅礴而复杂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古今内容的融合,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世界文化相结合,相适应,与新时代的发展特征相结合。要把握尊重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原则,寻找各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承魅力,创造兼具当代文化价值的新的中华文明特色中国文化。

任何国家的复兴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古往今来丰富悠久的历史价值内涵和民族的信仰基因。中国文化走出,就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认同中国。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确定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这就是研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价值内涵之所在。

Image1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