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进群众心底的“一米阳光”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即景

  作者:傅逸尘 佟鑫 

上饶市,古称信州,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联浙江、南邻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素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的美誉。上饶名山胜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游胜地,历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观光游记、诗词歌咏数不胜数。境内山水秀丽景色宜人,更有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址和古代文化遗存。作为上饶市的中心城区,信州区是上饶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续了历史积淀下来的地名和底蕴,也承载着这块土地上数十万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梦想。现如今,一场由全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已经在信州这块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全面铺开,为全区人民追求文明、幸福生活的梦想增添了现实而生动的注脚。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站就建在哪里

盛夏的午后,骄阳如火,热风扑面。

从水南街向南拐进画眉路,不多远就是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字白底的标识醒目易辨。大门敞开着,走进去顿觉宽敞明净,凉爽舒适,四位附近小区的大娘,正在年轻志愿者老师的辅导下,学做扎染。老人学得极认真,不时发问,还有爽朗的笑声传来。严阿姨七十多岁了,退休前在上饶客车厂工作,她和几个老姐妹都在水南社区住,每周三天固定来参加实践站组织的活动。

严阿姨性格开朗,非常健谈。她介绍说,周边小区以老年人居多,以往没有地方去,有不少人习惯了相约去麻将馆打发时间。画眉路上过去有“两多”,一是古玩玉雕店多,二是麻将馆多。麻将馆一多,街边环境脏乱差,夜里还吵闹扰民。自从画眉路上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条路上的氛围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公安机关相关整治力度的加大,慢慢地,麻将馆消失了。“我们画眉路,这名字多洋气,多雅致,以前那么多麻将馆搞得乌烟瘴气,确实不太协调。现在这条路上,主要是玉雕、古玩店和教育培训机构,听说政府在这里打造文化一条街,没准以后能发展成北京的潘家园呢。”说话的这几位阿姨或穿旗袍,或穿长裙,有的还披着丝巾,脸上画着淡妆,看上去特别洋气。严阿姨朗声道:“实践站活动组织得这么好,志愿者老师既有咱们邻居,也有很多是请来的专家。老师精心备课,我们也得收拾得精神点嘛。”

画眉路文明实践站刚建成开放时,街坊邻居们不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甚至对这个名字都产生了疑惑,不敢进去。有一次,文明实践员邀请路过的小学生进去写作业、看书、喝水,说是免费的。结果一个小女孩直截了当拒绝了,说:“我妈妈说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件小事,让文明实践员郑彩平意识到,文明实践站虽然就建在人流密集的居民区,实践员整天和群众面对面,但是要想真正打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米”,并不容易。

于是,社区工作人员和文明实践员一起,连续几天在路边摆摊,接受居民们的咨询,受理他们的意见建议,还有针对性地做了各种问卷调查:一方面了解周边居民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家庭状况,另一方面也了解大家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生活诉求。社区老年人居多,还有不少是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远离农村和亲人,来到城市打拼,缺乏融入感和认同感,孤独、苦闷、悲观、抱怨的情绪很多。我们文明实践站组织政策宣讲、理论解读、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些情绪,让这些新市民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书记周建滨介绍说。

后来,每周三就成了实践站固定摆摊接待居民的日子。这天,住在小区18栋的一位大姐怒气冲冲地赶来,和实践员拍了桌子,说是自家门口堆放的杂物被社区工作人员清理走了,非要来讨个说法不可。文明实践员郑彩平耐心地询问情况,向她解释。大姐被郑彩平耐心细致的解释劝导说服了。她坦言,自己是从浙江义乌做生意回来的。在义乌住时,邻居没有人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回来上饶后,看到有人堆放杂物,自己也跟着堆,好像不堆就吃亏了。这件小事,给了郑彩平灵感,她意识到,文明实践站的工作就要从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入手。居民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乃至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培养和提升,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恰恰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有了这样的体悟,她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干起工作来劲头也更足了。

小区里住着一位退休女教师,大家都叫她铅山婆婆。有一次,她买菜路过实践站,怯生生地推门进去。和实践员聊了几句,主动说,自己平时很无聊,想来参加活动。自己没有别的特长,就会做各种小吃,不知道有什么可以为社区服务的机会?没过几天,就是立夏节气,文明实践站专门邀请她来教大家做手擀面。郑彩平说:“记得那天来的居民多,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铅山婆婆老人家累得满身是汗,但却特别开心。临走时,反复叮嘱我,社区有什么活动一定要叫她参加。”还有一位全职妈妈,擅长烘焙,经常主动将她精心制作的点心拿来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事虽小,却足够温暖现代都市中人与人隔膜疏离的心。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主动的问候,都足以唤起人们心底的善意。有了文明实践站这个平台和纽带,社区的黏性、居民的凝聚力空前提高,邻里关系越发亲近和谐,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就在我们和文明实践员聊天的当口,一个穿着橘红色马甲的环卫工人走进了实践站。他个头不高,精瘦,脸色微黑,大约六十岁开外的年纪,穿着工装,整个人看上去很干净利索。他径直上了二楼,过了一会儿,我们也上得楼来。画眉站空间不算大,二楼最大的一个房间是排练厅,里面有三五个居民正在排演京剧唱段。走廊里放着一张木桌,上面铺着毡子,笔墨纸砚具备。那个环卫工人,此刻正站在桌后,悬肘运笔,凝神静气地写着书法。一幅行书斗方“精气神”写好后,他端详了片刻,略微摇摇头,从神情上看并不满意,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们一直在旁边注视着他。

环卫工姓郑,家住郊区农村,种了一辈子地。这几年上饶市发展很快,他所在的农村也成了城乡接合部,前年他应聘到环卫公司做了一名环卫工人,承担着画眉路和周边的马路清洁工作。郑师傅从小喜欢写毛笔字,但却没受过专业训练,当了环卫工人后才在老年大学里上了一个月的书法课,算是把书法这项爱好捡了起来。家里没有条件写字,他就用木棍、海绵自制了简易工具,蘸上清水在水泥地上写,也获得不少路人的赞赏。直到有一天午后,他下了早班,又一次从画眉路文明实践站门口经过,实践员热情地招呼他进来喝杯茶歇歇脚。他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无数次经过的门脸,揣摩玩味了一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几个字的意思。见他手里拿着写“大地书法”用的工具,实践员邀请他在字台上用毛笔试试身手。郑师傅有点忐忑、又有点跃跃欲试,紧握住毛笔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一幅流畅、俊秀的行书小品写下来,实践员连同旁边围观的居民们,一起为郑师傅这手漂亮的毛笔字鼓起掌来。

郑师傅的工作排班,要么是凌晨四点到中午十二点的早班,要么是下午四点到半夜十二点的晚班,要么凌晨上班,要么凌晨下班,他对这样的工作时间原本有些抱怨。可自从到文明实践站参加活动后,郑师傅感觉自己的排班时间蛮好,早班下班后和晚班上班前的大把时光,可以自由支配,他开始频繁出入文明实践站。每一次,他好像都是赶赴一场约会,一场自儿时起便在心底滋长、绵延了大半生的,与艺术的约会。他从没想过,自己的书法能被精心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供大家欣赏,还能得到专家的点评和肯定。

文明实践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把郑师傅写字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引发很多居民点赞,吸引了更多的居民来到实践站和郑师傅一起练字、画画。原本,这个书画角就是社区居民自己搭建起来的,笔墨纸砚也是居民各自从家里带过来的,方便大家一起交流。郑师傅也乐于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练习书法的心得。一开始别人叫他郑老师时,他还有点不习惯,有几分腼腆。但是在和我交谈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自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经成为他的精神之家。书画角,这方不足五平方米的小天地,就像一道阳光,虽然细微,却足够强悍,穿透了枯燥繁累的日常生活,直达他的心底。在实践站,受到其他居民的带动,郑师傅还拉起了二胡。他好像变了一个人,阳光、自信,不再沉默,乐于分享,就连语言表达也越发生动流利了。

群众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文明实践内容

周末的清晨,阳光斜斜地穿过尊品小区里那些高大的樟树,留下一地碎影。

上午八点半,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志愿者准时打开尊品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大门。开窗通风、打扫房间、打开电视、接通网络,一切都是熟悉的流程。电视屏幕上清晰地投射出了“学习强国”APP的界面,触屏点击相关的资讯和学习内容,效果和体验确实比手机上强了不少,尤其适合老年人以及集体收看。学习标兵的照片、分数和名字也会被登记在专门的展板上,大家使用“学习强国”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了激发。文明实践站还辟出专门区域悬挂信州好人的照片和展板,这些信州儿女的优秀代表,连同他们的事迹,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在居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烙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文学早已成为尊品实践站的标签,也是特色。文明实践员由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志愿者担任,这里也会经常举办文学下午茶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时不时地,也会有文学名家深入到这个最一线的实践站为居民们举办文学讲座或者沙龙活动,格调高雅却也十分接地气。有了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的支持和投入,实践站的文学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惠及周边社区的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受益很多,研究会的会员作家们经常会给他们辅导作文,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与此同时,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也让作家们得以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社情民意,了解和关注民生题材,丰富了创作素材,创作也更接地气,进而收获更多优秀的作品。

翻开几本《三清媚》文学期刊,仅仅浏览目录和标题,就可以看到,有不少作品是反映基层一线、关注民生题材的。研究会还出版了一期抗疫专号,采写编发了十余篇反映街道、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感人故事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浓厚的文学氛围使得尊品实践站特色独具,也备受周边社区居民羡慕。有别的小区居民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小区里没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而主动向社区和街道提出建站的诉求。甚至有居民半开玩笑地说,尊品小区的房价之所以比周边小区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文明实践站办得好。

走进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北门御景站,会看到靠墙摆放着一排宽阔的书架,温润的阳光洒在原木色的书架上,衬托得一块红色字牌十分醒目——邻里书架。顾名思义,书架上的各类书籍都是社区居民捐赠的,书脊上贴有统一各式的标签,写有书主人的门牌号和姓名。隔段时间,这些书籍就会得到更新。捐书,更准确地说是共享。如果说最初阶段,大家都是各自把家里不用的、没人看的或者过时的书籍捐给邻里书架的话,到了现在,捐书这件事对居民们而言又有了新的意义。分享图书其实是在分享自己的眼光和品位。这是一种无声的对话。以书为媒介,小区居民们实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书上的标签,有人找到了与自己有相同专业和爱好的邻居。

文明实践员或者居民志愿者会时常对书架上的书进行整理、分类。书架按照书籍的种类分区,有党史军史、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医疗健康、文学名著、文学期刊等等,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漫画和绘本。今天是周末,茅家岭兴隆站来了五六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他们是结伴来看书的。我们问其中一个稍大一点的女孩,喜欢看什么内容的书?对于陌生人的发问,孩子们一点也没认生,七嘴八舌但却认真地聊了起来。

“我们特别喜欢这里,又宽敞,又凉快。”“家里好热,没有这里凉快。”“她上初一了,我上小学二年级。”“她最小,她家不是这里的,在对面小区。”“现在放暑假了,我家在乡下,是来亲戚家玩的。”“这里书很多,很新,我最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有漫画书。”“我喜欢看绘本,这套是写战争历史的,里面有很多爱国英雄,我最喜欢岳飞。”“我最喜欢看军事类的书,我长大要当空军,开战斗机。”“我喜欢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这里哪都好,就是来的小孩太多了,有点吵,叔叔你看,这是我们维持纪律的笔记本。”“对,只要有人大声喧哗,我们就把他名字记下来,最多只有五次机会,超过五次,就必须离开。”孩子们的一番话,着实令人既惊讶又感动。惊讶于他们逻辑表达的清晰,惊讶于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组织的能力,感动于他们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出的大方、阳光、自信,感动于他们年纪虽小,但却对诸如爱国、英雄、保卫祖国之类的正向价值有着强烈而朴素的认同。

热闹地聊了一阵后,实践站里很快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选好自己喜欢的书,坐下来安静地阅读起来。实践员说,如果平时下午放学比较早,家长没下班,也有不少孩子会自己到实践站看书、做作业。家长下班后,直接来实践站把孩子接走。家长、孩子、实践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宝贵的默契和信任。

“这里就像是社区居民的大客厅,谁都可以来,他们就是实践站的主人。你看这架子上的罐子就是居民们留下的茶叶,可以泡自己带来的茶,也可以尝尝邻居留下的。”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的毛素珍会长和我们分享了一件她遇到的小事。一天,尊品实践站走进来一个中年男人,向毛素珍打听这里是做什么的。听了毛素珍的介绍后,中年男人表示,他是中学语文老师,也想做点和公益有关的事情。毛素珍问,能否帮助《三清媚》文学期刊校对书稿?中年男人笑了笑,婉言谢绝了,说自己和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有点烦了,其实自己最大的爱好是做木匠,但是没有机会和平台让他施展身手。毛会长笑着说,太巧了,正好实践站进了两个大书架,还没有装配上,你如果能帮忙组装也是帮了实践站的大忙。男老师二话不说,埋头开干,忙乎了两天,把书架全给装上了。男老师非常高兴,自己做木匠的爱好得到了满足,很有成就感,一个劲儿地向实践员表示感谢。现在我们看到的邻里书架,就是这个酷爱做木匠活儿的男老师亲手组装的。

互帮互助、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站坚持和倡导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如同种子一般在社区居民中间生根发芽,彼此影响、带动、感染,社区的黏性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了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的范围和水平亦随之水涨船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些志愿者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实践如同燎原的星火,经由文明实践站绽放出了更大的光芒,也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了解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西市街道的辖区内多老旧小区,有的甚至是没有物业的脱管小区,不仅没有围墙,也没有物业人员,疫情防控所必需的封闭式管理在当时就成为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不得不在各个路口设置卡口,然而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们人数有限,又承担着繁重的抗疫任务,面对几十个卡点,社区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这种情况下,群众志愿者们主动顶了上来。时值三月,天气尚寒,晚上尤其冷,值夜班管理卡点是个苦差事。社区居民们踊跃报名,担当卡口管理员。一个女大学生志愿者连续执勤17天,她远在乡下的家人十分担心,甚至屡次劝她不要再当志愿者了。而她却对家人说:“我们不做,单纯依靠社区干部的话,非把他们累死不可。我们是人,人家社区干部就不是人么?我们出来读这么多年书,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服务社会嘛。”她的举动和话语,让社区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后来,在逐级上报抗疫工作先进个人时,社区原本有意将这个女大学生的名字报上去,却被她坚决推辞掉了。这样的事情,在抗击疫情期间,屡见不鲜。

西市街道党工委书记吴丽辉介绍说,为了实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的目标,他们充分依靠和发挥网格员们的作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所、站的基础上,继续下沉,建设开放了多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格驿站”。解放路社区第一网格,所处位置是老城区的商业街,居民区十分密集,道路相对狭窄,在天津街的一处街角,紧贴着墙有一块“新时代文明实践网格驿站”的红色背景板,这醒目的红色和圆型LOGO让人离老远就能看见。

原来,这条小巷子里的环境比较复杂,道路狭窄,商贩随意摆摊,占道经营,居民们的日常出行都会受到影响;烈日暴晒,雨天淋雨,小商贩也是苦不堪言。这座小小的文明实践网格驿站,占地不到十平方米,紧贴着墙铺开窄窄的一条,有三四个修鞋的摊位和一个配钥匙的摊位,尽头处还有一个两平方米见方的敞开式阳光房,搭建了方便路人休息的L形长凳。

社区的网格员向我介绍这座新近建成投入使用的网格驿站的情况。这个敞开式的文明实践网格驿站占地面积虽然小,但投入使用后的效果却很好,既提升了街巷环境,也为商贩经营提供了正规场所,最重要的是方便了周边的居民。

前来修鞋或者配钥匙的居民络绎不绝。一位老大娘说,现在城市里想找到修鞋的摊位已经不容易了,社区以这种形式保留了修鞋的摊位非常人性化,也很便民。对面的这位修鞋匠,老大娘已经认识很多年了。以前是她母亲在这条巷子里修鞋,现在她接了母亲的班,手艺好,价格便宜,小修小补的甚至就不要钱了,邻居们都非常满意。街角的阳光房,旁边设有应急药箱,方便路人处理紧急或意外情况,也方便路人躲雨、歇脚。正说话的当口,一位环卫工人走进了阳光房,边喝水边休息。我们问社区网格员,这个驿站是敞开式的,到了晚上怎么办,尤其是药箱没人看护,是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网格员介绍说,有志愿者帮忙看护啊。原来,网格驿站的对面,相距七八米处,有一家食杂店,业主是社区的志愿者,晚上他看摊的同时也义务看护这个网格驿站。

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都身着红色的制式马甲,背后还印着“西市格格”几个字,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问才知,因为社区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而网格员更是清一色的女将,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呼叫和联系,干脆起了一个统一的群体名字——西市格格。网格员不仅服务热情主动,更是知百家情,日常和社区居民互动程度很高,彼此都很熟悉。一段时间以后,西市格格这个名字越叫越响亮,现如今产生了类似网红的品牌效应,在群众中的知悉度和认同度都很高。

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双创”活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由“西市格格”集体作词的歌曲《文明创城干起来》,也在越来越多的社区和百姓间传唱。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来来来来我们唱起来/西市格格邀你来/文明创建嗨嗨嗨/大美上饶百花开/文明出行幸福安泰/文明旅游礼记心怀/文明就餐推广公筷/文明居住邻里互助又互爱/文明校园净化业态/ 文明上网新风传开……

“可爱、可乐、可用”的文明实践站

中午时分,阳光正炽,街巷间行人渐少,静谧无风。

刚参加完一个会议,信州区委常委、宣传部刘山钰部长带我们来到了信州区文明实践中心。这个中心堪称整个信州区文明实践系统的中枢和大脑。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筑面积1000平米的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运用5G、VR、物联、全息光粒子等前沿科技,实现了会议视频、学习强国、“魅力信州”APP和志愿服务点单的“四个融合”。在先进科技的支撑下,在中心的控制室,值班人员可以看到各个所、站包括网格驿站的实时画面,可以和实践员直接通话。中心也可以直接处理各个终端上传的信息,并对各个文明实践站的运行情况做出综合分析、及时判断、应急处置。

聊起信州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刘山钰有很多心得与感慨。他说话原本语速就快,这下更是滔滔不绝。“之所以如此重视高科技的运用,主要还是着眼高质量发展。高科技还可以吸引青少年,‘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目标,如果不能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和参与,就无法真正达成。就像我们各个实践站组织的“小手拉大手”活动,目的就在于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

自从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确保实效,信州区委开展了“百日攻坚”活动,区委宣传部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石化、新华书店和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等单位,用100天的时间打造了174个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建了128支志愿服务队伍,建立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的志愿服务机制。“以前,我在县里工作,有一个现象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在农村,基督教一度很盛行,有的村镇,你走上一圈,甚至能看到好几个十字架(教堂),我就在想,这单纯是由于贫困落后造成的么?国家投入这么大,扶贫攻坚工作做得这么到位,为什么老百姓还要去信教?这实际上是在和党、和政府争夺阵地、争夺老百姓的信任。这个问题,我后来在文明实践活动中逐渐想明白了。举个例子,上饶的夏天十分炎热,水南画眉实践站每周五下午会煮绿豆汤,免费送给环卫工人喝。这件事,如果追究成本,很便宜,几十块钱的事,但是效果却非常好。它让人们学会了关心、互助和友爱。后来天气凉了,有群众主动跑来告诉实践员,说今天别煮绿豆汤了,你们也太辛苦了,休息一下吧。互相尊重、理解体谅的意识和氛围已经形成了。它背后的逻辑是,如果社区百姓凝聚在实践站周围,基层党组织凝聚在上级党组织周围,全国人民凝聚在党中央周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必定能够实现。文明实践站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目标是,延伸至最后一米。”从“一公里”到“一米”,这背后是信州区党员干部尤其是思想宣传战线干部们的共同愿望,他们也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现如今,老百姓愿意到文明实践站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甚至愿意到文明实践站诉说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实践所、站还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定期会邀请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志愿者,上门为居民们提供心理咨询、疏导干预等相关的服务。

信州区的文明实践站实行的是点单式服务,老百姓给文明实践中心打电话,按照“菜单”提需求。中心和志愿者联系,约定好时间地点,再反馈给点单的老百姓。通常一周左右、最多不超过两周,群众点单的要求就能得到回应和满足。

刘山钰说,一天,自己偶然在文明实践站看到了一个人在拉二胡。“那个人面对着墙,我只看到他的背影。他戴着帽子,穿着工作服,上面有四个字——上饶电力。从他的背影和体态动作,我能感受到他很兴奋,显然沉浸在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之中。其实,在街道社区,在乡镇农村,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虽然退休了,但是依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们中的很多人擅长某一专业领域,甚至可以说是身怀绝技。他们渴望能有机会和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进而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获得周边其他人的认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能力的平台。”

正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文明实践站给很多有爱好、有特长的人,尤其是民间的文艺人才提供了舞台。前不久,中国文联牡丹奖评奖面向全国征集节目。通知发下去之后,有好多人报名。江西省看中了信州区的“信河道情”,由一个民间艺人团体创作演出的节目《读一读<可爱的中国>》成为全省唯一被选中的节目,6月底还代表江西省去浙江赛区参加比赛,获得了全国牡丹奖的提名奖。

这些老艺人们兴奋之余也倍感压力,热爱了一辈子民间艺术,传承了几十年“信河道情”,他们身上练就的都是真功夫。然而,这一身的绝艺却没有施展的机会,以往连排练演出的地方都难找。眼看着身边的老伙伴越来越少,学艺的年轻人却不见增加,老艺人们着急啊。信河道情作为一个地方曲种,在本地还是有着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的,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将这种积蓄已久的力量和激情释放出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给他们提供了舞台,他们也成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志愿者。

现如今,每天他们都会在水南街道的文明实践站排练节目,每周还会在实践站门前那并不宽敞的小广场演出节目。入夏后,晚上,路边,灯火通明。不需要高大上的舞台和先进的音响设备,两三个演员装扮上,化好妆,几副好嗓子就那样素素朴朴地唱将起来。路人会驻足欣赏,街坊邻居会打着扇子、带着马扎前来观看,大人小孩笑呵呵的,会唱的还会一起哼唱,一起打拍子。现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艺术团演出的既有经典的传统唱段,也有新编创作的节目,信州好人的事迹、身边小事的感动,都被一句句字正腔圆地唱了出来,传进了观众的耳朵里,也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具体的样本、没有详细的标准,他们凭着少说多干、埋头苦干、干错就改、改了再干,在干中学习、在干中完善、在干中提高的执着,努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信州路径”。他们以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网格驿站为依托,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各类培训教育平台,加强基层党员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宣传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宣讲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秀美乡村、文明创建等为民利民惠民政策,把党的方针政策传遍千家万户,传递党的“好声音”。

目前,信州区以“一加十加百”的组织构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一”是指在区本级建设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好县一级的主体作用和枢纽功能;“十”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在8个镇、街道以及区文广新旅局、区教体局共建设十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百”是指在乡村、社区、企业和学校等地建设一百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在具体操作层面,他们明确了“6+4+10”建设标准。“6”是指区文明实践中心集内容监管、志愿服务、学习交流、活动派送、好人展示、成果展现六大功能为一体;“4”是指各文明实践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指导协调、组织活动、绩效考核”四大作用;“10”是指文明实践站要做到“10个有”,即有机构、有标牌、有场所、有制度、有菜单、有书报、有活动、有记录、有实践员、有学习强国。让文明实践工作有抓手,落实有成效。他们采取了“四个一”工作法,即“每日一晒、每周一看、每旬一报、每月一小结”,及时总结经验、明确努力方向,层层压实责任,行成你追我赶局面,快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建设,不搞“一刀切”,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站就建在哪里”“当地有什么资源优势,文明实践站就依势而建”“群众喜欢什么,就供给什么文明活动”的原则,在广场、在书屋、在宗祠、在小区、在学校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站,既节约了资源,又加快了建设速度,更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截至2020年8月,信州区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165个实践站,完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系建设,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全覆盖。按照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可爱、可用、可乐”的标准要求,打造了距群众最近的北门尊品站、活动最多的水南画眉站、群众最乐的东市滨江站、声音最大的沙溪英塘站、风景最美的朝阳溪边站等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实践站。下一步,信州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还要向企业、向小区、向网格等地继续延伸……

报纸不是没人看,而是放在了没人看的地方

夏天的夜晚来得迟,天边浓艳的晚霞给信江之滨铺上了一层明亮的金红色。晚上八点半,广场红歌队的活动已近高潮,夜幕才算真正降临。

沿着滨江路慢慢走来,能看到很多老年人在路边的石凳上下棋、打扑克。也有人自带扇子、保温杯,边喝着茶水,边聊天消暑。远远地,就听到前方不远处,传来阵阵整齐而富于层次的合唱歌声。东市滨江文明实践站的位置就在信江河的北岸大堤旁,设施很简单,一个标示牌、一个报纸架。如果单纯从设施层面评价,说这是最小的实践站也不为过吧。

滨江公园是市民唱歌、跳舞、下棋的聚集地,东市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在公园内选址建设“露天开放式”的滨江实践站,时常开展系列服务活动,如唱歌培训指导等,让原来分散活动的各个团体变得更有组织,也更有仪式感。

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亮。人头攒动,东市滨江站的老年演唱队正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实践站有电源,有灯光。红色的指挥台上,一个穿着红色长裙、满头白发的女指挥,正带领大家一首接一首地演唱革命歌曲。一首唱罢,她还会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讲解,如何处理高音,如何让多声部配合得更加和谐。在我们身旁,站着一个理着板寸、身材挺拔的老人。聊天中得知,原来老人是一个退伍老兵,曾经在部队文工团工作过,转业后在上饶市话剧团当演员,退休后就经常在滨江文明实践站参加活动。前不久是八一建军节,他自豪地说,那天他们自编自演了一台军旅题材的文艺晚会,主题就是军人最美。有军歌演唱、配乐诗朗诵等二十几个节目,最主要的节目是一出情景剧《军人最美》。以一个老红军和女儿谈话的形式,表达老红军对军装的眷恋、对荣誉的珍视和对战友的思念。

老人说道,通过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很多老百姓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家、军人、医务工作者是社会的脊梁,是值得追随的明星。“新时代应该有新观念,有新活法。其实唱歌特别适合老年人,可以增加肺活量,练习记忆力,同时不会伤身体。即便有些基础性的疾病也不影响唱歌,既强健了体魄,又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在老年红歌演唱队中,有不少人是退伍或者转业军人。遇有国家重大的节庆纪念活动,或者每年的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他们都会提前策划编排节目。如果伙伴中有人有情绪、有抱怨或者家里遇到难事、烦心事,大伙儿都会主动帮忙解劝、开导。总之,合唱团的氛围非常融洽和谐,大家相处得和一家人似的。

晚上九点刚过,今晚的演唱即将结束。最后一首歌是原创歌曲《上饶哥,上饶妹》,合唱队员们颇为认真卖力,唱出了上饶市民的自豪感和精气神。

一袭红色连衣裙的指挥郑阿姨六十多岁,皮肤白皙、气色红润,颇有艺术家的气质。她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做志愿者,义务辅导全市各地的群众唱歌。当年在文艺单位工作时,出去“走穴”那都是要赚钱的,而给老百姓辅导服务纯粹是义务的。她告诉我,这里原来没有设备,连电源都没有,大家唱歌的条件很简陋。自从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接通了电线,打造了设备箱,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大大的歌谱架,还打印了很多常用的经典的歌曲曲谱,如果有新的歌谱需要打印,只要和实践员打个招呼,社区也会尽量满足。现在参与活动的群众人数越来越多,大家的歌唱水平也越来越高。一到周末和节假日,不光是老年人参加,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郑阿姨说,“在文明实践站参加活动,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也必须要自觉提高文明素质。你看看,现在人都走得差不多了,现场没有留下一点杂物。考虑到周边小区居民要休息,我们始终坚持绝不超过晚上九点半散场的原则,自觉做到不要扰民。”

郑阿姨和她的合唱团员渐渐散去,消失在了城市的夜色中。然而滨江站的灯光并未熄灭,有两个老人正在灯光下翻看着报纸。他们背后就是红色的报刊架,上面摆放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国防报》《江西日报》《上饶日报》等十多种当天的报纸。老人说,“原来这里没有阅读灯,想看报只能是白天,但是我习惯了每天晚上来江边散步,想要看看报纸,黑灯瞎火没有灯不成啊。后来我就和文明实践员提出来这个问题,没想到他们很快就在报刊架旁边安装了阅读灯。你看这灯光是暖色调的,足够清楚,还挺柔和。这下我们晚上也能在实践站看报纸了。”

在信州区,我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报纸不是没人看,而是放在了没人看的地方。”把报纸放在实践站有人看的地方,是信州区文明实践的一个创新。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我去过的几个文明实践站,有很多报纸、刊物都被老百姓翻旧了甚至是翻破了,这说明达成了真正的有效阅读。就像滨江文明实践站这样,有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散步时喜欢在实践站的长凳上歇歇脚。他们身后就是报纸夹,顺手翻翻报纸是很自然的动作。毕竟纸质的阅读既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对眼睛的伤害相比手机来说也要小得多。

刘山钰介绍说,“我们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晓胜曾经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起来、用起来、管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的工作思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使用效能。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一天中大概有四个时段,也就是四拨人会固定去看报纸,这是一个很大的需求,这也说明我们滨江站的使用效能还是蛮高的。于是我们制作了报刊架,邮政局的人员会准时将当天的报纸送来。一开始,到了晚上,架上的报纸就几乎没有了,都被群众拿回家了。我说,那也不怕,毕竟他拿回去还是会看的。过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就没人拿报纸了,因为人们的文明素质整体上提高了。”

“微夜校”,十万群众的理论课堂

这边厢,耳畔似乎还萦绕着老人们嘹亮的歌声,手机里,不时响起提示音,一个个“微夜校”课堂已经火爆上线了。

“微夜校”可以说是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又一个亮点和特色。今年5月以来,信州区委宣传部结合新时代特点,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把理论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他们利用“微信”这一群众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在现有的组织架构基础上,整合利用原有村(社区)工作微信群、网格微信群、家长微信群等资源,打造1000余所新时代文明实践“微夜校”,开设文明实践公益课堂,致力吸引数万名群众参与,从而形成“一、十、百、千、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学习体系,迅速成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学习交流新平台,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9月3日晚,信州区“微夜校大讲堂”首次线上直播开播,特邀市委讲师团团长张江生教授授课,在线的30余万观众收听收看了授课。

张江生的授课立意高远、史料详实、事例感人、讲述动情。

授课直播一上线,立刻受到广大网上听众的热捧,广大粉丝纷纷在网上留下自己的感言。

“听了张教授的课,深有感触,从自己小时候到现在自己孩子这匆匆几十年里,中国确实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改革。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明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坚定的跟着中国共产党。”

“从这次的抗击疫情更能体会到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作为一名中国人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中国共产党用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一切为了人民。 ”

按照《江西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方案》中“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统筹谋划、统筹建设、统筹运用,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要求,今年5月以来,信州区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不但组建了“微夜校”,还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统筹运用,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决定从9月3日起,在融媒体APP“魅力信州”上开设“微夜校大讲堂”专栏,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讲师志愿者,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主题进行“微夜校”课程直播活动,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信州区已组建“微夜校”1057个,招募讲师志愿者540余名,“微夜校”学员10万余人。

“微夜校”的缘起,还是受到疫情期间一件事的启发。春季学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小学停课,孩子们只能在家中通过网课学习。因为学校封闭、小区封闭,2020年春季教材的分发和配送工作就成了一个难题。时值疫情防控最为严格的阶段,信州区5万余名学生面临着无教材可用的窘境。这种情况下,信州区43个学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了关键而特殊的作用,教师和家长成为志愿者,当起特殊快递员。他们没有统一制服,也没有专业的快递车辆,却用最快的速度把散发着墨香的新学期课本,妥妥地“快递”到每个孩子手中。信州区教体局的工作人员说,“本来联系好了邮政局提供快递服务,但是通过实践站的微信群,发通知募集志愿者,一天时间就把全区中小学的书都发下去了,节省了快递费用约五十万元。志愿者到达学生所在小区门口后,在微信群里发照片,打开后备厢,同志学生家长以无接触的方式领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疫情防控需要。既传递了温暖,又传播了文明。”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1520名教师志愿者和3426家长志愿者参加了2020年春季教材的分发和配送工作,保证了全区52180名学生线上学习顺利进行。最后有十名教师和家长被评为最美志愿者。孩子们拿到书本后的开心笑容,是对志愿者“爱心快递”的最好赞赏。

正像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小琳2019年8月在《党建》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民 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守正创新的智慧力量》所写,“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微夜校”刚启动时,是由社区干部主讲。为了配合疫情防控需要,社区干部录制了“健康素养60条”,以60秒一条的音频方式在微信群里发布,但是天天发居民们就有点审美疲劳了。这种被动的灌输,效果其实并不好。后来,实践员们就发动社区居民自己来讲,这样一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不少。从干部说到群众说,再到专家说。“微夜校”在不断摸索中,成长壮大。对于授课主体,信州区宣传系统的同志们都认为,“现在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但是内容鱼龙混杂,有的群众辨别不清,就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微夜校’一方面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你有空了可以回放收听。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群众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微夜校”是在疫情期间、文明实践站无法开放,也无法组织活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要让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档,微信就成为最快捷方便的载体。既要整合现有资源,又要调动各方力量,按照这个思路,信州区各镇、街道和教育系统立即行动,在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和学校班级组建新时代“微夜校”,同时招募专家学者和辖区有专业特长的群众担任夜校讲师志愿者。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的新规定》《信江黄蜡石知识》《孩子的行为与心理动机》……“微夜校”授课中,讲师志愿者们精准定位群众需求,围绕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等内容,运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为群众送上一道道精神文化美餐,网聚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77岁的老党员汪增讨是上饶市羽绒厂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上饶市政协文史馆馆员,长期研究上饶历史和民俗,他应邀以《红军三打上饶古城的历史记忆》为题,为东市街道“微夜校”和西市街道解放路社区“微夜校”上了两堂课。授课的通知发到群里后,居民们反响热烈,这样的题材对于这座有着深厚革命历史底蕴的城市的居民而言,的确是既有吸引力,又能激发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汪增讨老人对这段历史虽然很熟悉,但依然认真备课,多方查找资料,“‘微夜校’是项新工作,我必须认真备课,讲好上饶故事。”汪增讨说。这天的“微夜校”堪称火爆,听众不时给汪老点赞,有的居民光留言就写了几百字,有的居民则说得言简意赅,“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永远跟党走。”

如今,信州区各个文明实践“微夜校”正按照每周两到三次的频率,在晚上8点定时开展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微信群授课活动。授课结束后,授课内容可回放。“晚上8点听课、有空就听课”渐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习惯。大家不光认真听课、积极互动交流、分享学习体会,还发动身边的邻居和亲朋好友加入“微夜校”。东市街道微友“真水无味”表示:“‘微夜校’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能够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微夜校”宣讲的是党的政策、时事理论、革命传统、当地的历史人文、战争亲历、法律咨询、育儿知识等阳光向上内容。市民们积极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大家在参与过程中快乐、充实、有收获,时间长了,社区积蓄正能量的土壤就培育起来了。”

“微夜校”功能发挥得好,群众参与热情高,也推动了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魅力信州”APP原本的下载率并不高,但是通过在“微夜校”的微信群里举办少儿抗疫题材美术作品比赛等活动,大量吸粉。疫情期间,孩子们长期回不到校园,都非常想念学校。“微夜校”平台又搞了十场“我的学校”直播活动,三天时间有十多万人下载使用魅力信州APP,反响十分热烈。

站点遍地开花,活动百花齐放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心城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群众基础较好,另一方面也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作为支撑。那么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带着这样好奇的想法,我们来到了信州区沙溪镇英塘村。英塘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方,在方氏宗祠里,雕刻着明代儒家学者方孝孺的画像。能够看出,这个村的历史底蕴悠久深厚。英塘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设在了古香古色的方氏宗祠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增加干部编制,不增加群众负担,是信州区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赶到这里时,正好看到新一期的“英塘说事”正在进行。本期的主题是交通安全常识。文明实践员用本地方言,给村民们讲解日常出行时经常会面对的安全问题,遇到突发情况应该怎样应对,如何最大限度规避安全风险等相关知识。现场,村民们还会和实践员互动、提问,讨论的气氛轻松而热烈。实践员给我出示了一个笔记本,这是信州区委宣传部统一制作的文明实践活动记录本,里面记录着每天的活动内容、参与人员和活动情况,还贴有活动现场的照片。最近几期“英塘说事”,都是根据时间、节令选择最为适合的话题,和村民们分享。包括如何防止毒蘑菇使用中毒、如何防止中小学生溺水、多雨季节如何做好相关防护等主题,都有涉及。每次五到十分钟,讲的都是最实用、最实在的事情和知识,因而很受村民欢迎。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实践员也会邀请小学生来当“英塘说事”的主讲人。农村的孩子,环境相对封闭,在大庭广众中抛头露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做也能有效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当众讲话的能力。7月22日,一名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便为村民们讲述了防溺水的知识。从活动照片来看,现场有很多小学生和家长在听。而这样带有强烈乡土气息的“说事”活动,还会通过村村通广播,现场直播。全体村民,即便有走不开的活计、无法到现场参与,也可以在家收听广播,所以英塘实践站也被称为“声音最大的站”。

对于广大村民而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现在已经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脱离的生活场景。每天早上八点,下午两点半,都有村民来实践站看电视,经常光顾的有二十几个老人。在农村,老年人需要一个社交的场合和平台,在一起聊天。老人们最爱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和新闻节目,经常是一个剧情或者一则时事新闻,便能激发起老人们的兴趣,于是关于抗战历史、“打鬼子”情节的讨论,经常在文明实践站的老人们中间热情地上演。

英塘村文明实践站除了每周一休息外,从周二到周日都有活动,村民也可以根据需要提出点单服务。5月21日,上饶市著名的徐氏中医就应英塘村村民的点单要求,来英塘村进行义诊,教授养生知识和方法。那天讲授的主要是关于祛除湿气的知识。7月15日,上饶市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应村民点单要求,来到英塘村教授大家防假币、防诈骗尤其是新型诈骗的知识。

每天早上七点和晚上六点半,是文明实践站的广播时间。英塘行政村下属的十三个自然村都能听到广播。疫情防控期间,实践站的广播更是发挥了大作用,宣传防疫政策、卫生知识,包括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党和政府当前最为重要的政策宣传,都经由广播让更多村民及时知悉。

英塘村文明实践站所在的方氏宗祠,已经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了,古香古色的老建筑诉说着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底蕴,也见证了村镇发展的历史。沙溪镇是全省的经济发达镇,人口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家族利益纠葛、邻里矛盾冲突等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面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时,村里一盘散沙,群众凝聚力和公益心不强的问题就暴露得十分明显,这也让村里的很多重大工程难以开展。文明实践站设立以来,通过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感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往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改变,乡风民俗越来越文明,邻里越来越和睦,尤其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开始影响到越来越多的村民。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处。今年,村里大规模实施自来水巩固提升工程,要做到全覆盖,这难免会触及个别村民的利益,尤其是在进行房前屋后的管线施工时。后来,经过充分的宣传,村民们都表示理解支持,也都愿意为了村集体的事主动付出。村干部们也表示,现在很多工作做起来确实更容易了,村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提高了。

离开英塘村,到达朝阳镇溪边村时,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村委会门前因地制宜建设了一个文化广场,这座铺着人工草坪的露天广场就是村里的文明实践站。村里的广场舞演出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全区的广场舞比赛作准备。村民们穿着统一的演出服紧张有序地排练着节目。旁边的长凳上,坐着不少老人,扇着扇子聊天,孩子们在广场边嬉笑玩耍,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村里的文明实践员介绍说,溪边村是个整体搬迁上楼的村,当初村委会办公楼在设计建造时尚未考虑文明实践站的功能,因此他们就因地制宜在广场的位置建设了文明实践站。“你看这地面铺着人工草坪,这里实际上也是个门球场,因为村里老年人居多,爱打门球的人也多。这个实践站可以说是一专多能,深受村民喜爱。村民们有多喜欢这个露天实践站,从老人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就能看出来。一阵晚风,吹来了一股烧烤的香气,我扭头,循着香味望去,在实践站广场边的一角有一个流动烧烤车,一个小贩正在现场制作贩卖当地名小吃——上饶烤鸡腿。我上前攀谈,小贩还有点不好意思,说,“赶巧了,自己不是本村的人,看到这里人多热闹,就想着能不能在这里摆摊,今天还是第一次出摊。”村里的文明实践站活动搞得好,不仅吸引了本村村民参加活动,连外村的商贩都吸引来了。听到这里,我们和村里的文明实践员相视一笑。

2019年10月份以来,信州区各地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站就建在哪里”“哪里群众多,文明实践站就在哪里建”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乡村祠堂等公共服务资源、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因地制宜打造“可爱、可用、可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场)。信州区组建了政策宣讲、公益服务、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应急救援、文明风尚、卫生健康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和教育服务等9个类型128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全面覆盖的服务体系,

“一业兴,百业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下属所、站充分发挥了引导凝聚群众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成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成为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当前,信州市正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双创”工作来说是有力的加强和促进。

上饶是一座有充盈着人文灵气的城市,是一座底蕴厚重的城市,是一座传承着红色基因和革命历史的城市。作为上饶市的中心城区,近年来,信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轻快而有力。城区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街巷间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都显露出城市快速迈向现代化的活力和动能。城乡加速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周边农民涌向市区,在辛苦的打拼和付出中努力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这一历史性的跨越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巨大的裂隙——在城市面貌的改变中、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在民风民俗的嬗变中、在人民群众的举手投足间、在每个人的心底里,习焉不察而又无处不在。这种裂隙的填补,需要更加先进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支撑,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新时代,应有新气象,有新作为。遍布城区、机关、社区、学校、企业、村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网格驿站,如同一粒粒种子在人民群众的心底播下文明的愿景,如同一缕缕阳光,穿透犹疑、冷漠的阴霾,洒进人民群众的心底。

细雨中,我们站在信江河畔,看清澈的河水川流不息,看宽阔的河面上升腾起若隐若现的彩虹。阳光映射出七色的光谱,照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望向实践站齐声歌唱的人群,目光所及处,看到的是一张张充盈着平和、自信、善意和幸福的笑脸。 

———

责编:成才

编审:韩雄亮

编发:新媒体头条



轮值主编: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