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之“一切有为法”对人生的启迪
2022 年冬季卷首语
《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 是观”,是影响人们比较大的启迪话语,如果大家正确理解和认识此偈的内容, 也就理解了佛法的真谛; 无论对大家的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 还是在家庭、单 位、社会等不同方面, 一切现象悉皆, 以此为准绳, 理解世界诸多方面, 就将会 带来积极的善意作用。
经中,把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通称为“一切有为法”, 大家认识了悟这个问题, 自然心无罣碍,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善发菩提心, 行菩 萨行, 是心作佛, 自利利他, 成就一切自他圆满美德。当然,“一切有为法”,都 是无常, 诸行无常, 既然是无常, 就会产生相应的喜怒哀乐, 爱别离苦, 求不得 苦等, 自己和社会带来一切行为, 佛家称“有漏皆苦”,“漏”就是烦恼, 不愉快 的一切事情, 这要在六道轮回上的一切众生, 悉皆有各自所造的, 或由他所造痛 苦, 这个问题, 释迦牟尼佛早在 2500 年前, 就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 就是苦谛, 解决的方法,就是行六度四摄等佛法,行菩萨行。
“一切有为法”,就像人们做梦一样,就像人们所说泡影一样,就像早晨的 露水一样, 太阳出来, 露水就会消失, 就像闪电一样, 刹那瞬间一闪而已; 世间 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这样的情况,佛告诉大家,就这样了解即可, “应作 如是观”。
佛家说:“一切有为法”,一切现象悉皆无常, 包括有生命的一切和没有生命
的一切,佛教称: “人无我” (གང་ཟག་་བདག་མེད། 有生命的一切存在) ;“法无我”
(ཆོས་་བདག་མེད། 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就是《心经》所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佛教称: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一切存在,都是互相依 赖的,佛教称之为“缘起有,自性空”。
这几年人类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巨大, 这是人类的共业, 每一个家庭, 每 一个人, 每一个群体都不得不经历了的这么过程,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主要还是 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全球天只有一个, 地也是只有一个, 就是“全球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问题, 珍惜保护大自然, 珍惜国家给予的无限的爱, 不然几年就无法熬 过艰难历程, 心中永远有感恩的心, 利他的行;“心净则国土净, 心安则众生安”; 如同《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无常),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 是观。”世间一切现象(事情),没有永恒不变的, 诸行无常; 耐心等待, 待到山 花烂漫时, 悉皆恢复正常, 她在丛中笑; 祈愿一切皆如意, 福聚海无量, 慧光照 无量!
༄༄།། གས་ག司མ་མ ན་ འི་ག司ངས།།
三怙主咒文(赵秀林整理)扉页
འཇམ་དཔལ་ད3ངས་་ག司ངས། lllll:
ཨ口་性་ར་པ་ཙ་ན་དྷིཿ l 啊 日阿 巴萨 纳迪。 O Arapasanadhi.
གསང་བདག་3ག་ར་
་ག司ངས། lll (金刚手菩萨)咒:
ཨ口་བ乓་པ་་
ཾ་ཕཊ། l 班杂日 巴尼 吽啪的。O bajrapaNihUM phad.
同གས་关ེ་ཆེན་ འི་ག司ངས། lllll:
ཨ口་མ་་པ5ྨེ་
ཾ། llll的ll 。O maNipadmehUM.
lllll :ཨ口་性་ཾ། 嗡 啊 吽。 OM A hUM.
封二:2022 年度讲经交流会
于 1983 年,记录的是雍和宫的一次辩经活动, 雍和宫的三位高僧: 嘉木扬 ·图 布丹老师、白凤阁老师与盆措克老师; 图老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与白老师进 行辩经, 他们智慧如海, 都是得道高僧、善知识, 藏文称: 格西喇嘛。盆措克老 师站立一旁, 证明两位老师的辩经, 这是改革开放后, 雍和宫举办的第一次辩经。 如慈父一般的三位老师都已圆寂, 雍和宫这样的场面保留下来的不多, 具有历史 意义与现实意义, 真是功在当下, 利在千秋。此珍贵照片由著名摄影师高志建先 生拍摄,福聚海无量,慧光照无量!
当时,三位高僧探讨佛法“一切有为法”的问题,即:一切现象悉皆无常,
包括有生命的一切和没有生命的一切,佛教称: “人无我” (གང་ཟག་་བདག་མེད། 有生
命的一切存在) ;“法无我” (ཆོས་་བདག་མེད། 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就是《心经》
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佛教称: 器世界和有情世界) ,一切存在,都是互相依赖的,佛教称之为“缘起有,自性空”。
2016 年开始,雍和宫僧众与时俱进, 续佛慧命, 进行着现代化模式的讲经交流, 从心开始, 觉悟人生, 启迪智慧。
封三:雍和:黄金铺地、续佛慧命
雍和宫继承了宗喀巴大师的学说, 续佛慧命, 启迪智慧, 服务社会, 庄严国 体, 利乐有情。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 现在佛教界有三种不如法的现 象, 第一种: 只知道修持而没有听佛法的时间, 第二种: 只知道学习佛经, 但是 未能抓住佛经的要义, 第三种: 有很多学习佛法的人, 对佛法有偏见、有分别心, 这样一来, 对佛法的理解能力就欠缺了, 所以, 宗喀巴大师提出了“闻、思、修” 相结合的修持次第。历代高僧大德赞颂宗喀巴大师云: 善巧戒严贤善师, 乘愿再 来演佛智;慈心无碍度有情,
欲解脱者悉加持。 “善巧、戒严、贤善”是历代高僧大德对宗喀巴大师今 世的高度总结和评价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