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北京发生8级地震后……

1679年,北京发生了8级地震,当时山崩地裂,火光四起,就连北海的白塔也轰然倒塌,可是离白塔217米的紫禁城却完好无损。后来人们经过探究发现,故宫之所以震不倒是因为一个叫蒯祥的人。
 
蒯祥是江苏吴县人,他爷爷、爸爸都是木匠,而且他爸爸蒯福还是宫中有名的能工巧匠。而蒯祥也得了蒯富的真传,在木工一途上,能力很强。他不但可以两只手一起拿笔画龙,不出一点差错,还能靠着经验精准地把握材料的尺度,不失毫厘。
 
朱棣在修建紫禁城的时候,任命蒯祥为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在建设紫禁城时,蒯祥用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技术,从而让建设工程神速的同时,质量也是杠杠的。这项特别重要的技术就是榫卯结构。
 
蒯祥把十多种榫卯结构都运用到了皇家宫殿的建设中,不但让墙体之间严丝合缝,其中的榫卯骨架也结合得十分牢固。尤其是榫卯结构中的斗拱,更是直接提升了紫禁城的抗震能力。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这种结构可以让房屋十分牢固,即使是遇到了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之下,建筑也能体松而不散,像打太极一样以柔克刚,巧妙地化解地震的冲击,保持建筑的完整。
 
据统计,故宫建成600多年,历经222次地震,其中多次8级以上的地震,但到如今它依旧屹立不倒。比如1679年,北京就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当时山崩地裂,火光四起。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倾坯瓦砾,就连北海的白塔也轰然倒塌!
 
可是,离白塔217米的紫禁城却完好无损。其中的秘密就是因为蒯祥在建造紫禁城时,把榫卯结构中斗拱融入到建设中去,大大提高了紫禁城的抗震能力,让它能够一直屹立600多年而不倒。后来经过科学家的测试,应用了榫卯结构的紫禁城,最高可扛10级地震!
 
如今,紫禁城化身成故宫,继续屹立在北京,每天迎接着世界各地的人民前来瞻仰它的神迹。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感到特别自豪。更让我们自豪的是,故宫之内,还有海量的文物藏品,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
 
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中国人,一辈子至少得去一次故宫!故宫在中国人眼里是神圣的地方,不只是它曾经承载了两个王朝的厚重历史,也是因为它本身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辉煌的成就。即便不能马上前往故宫,我们依然可以“纸上游故宫”。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这里是故宫》,作者是著名的宫廷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向斯,他素有“故宫活字典”之称,30余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中国宫廷、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致力于弘扬中华文明与历史。
 
这套图书共分为五册,第一册《脊翔瑞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形构体。本书以故宫建筑上的神兽为对象,基于生动丰富的语言,概括了太和殿十大脊兽、雨花阁殿顶跑龙等小神兽的建筑形态。作者精准地还原了神兽的形象与性格,为我们探求神兽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神话传说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二册《镇守神兽》:全书概括了故宫太和门前铜狮、御花园内的跪象、储秀宫前的铜鹿、慈宁宫前铜龟、太和殿前铜鹤、故宫御犬、故宫猫、故宫乌鸦等瑞兽。作者精准还原古代神兽的形象与性格,带领小读者从获得单纯的阅读快感走向探索历史与知识之旅。
 
第三册《机关重重》:历史悠久、宏伟壮观的故宫,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大气和厚重。而这座伟大的建筑群里,还有很多实实在在、值得品味的小细节。大故宫,小机关,拍案叫绝的精巧设计,不为人知的奇思妙构,近百个有趣生动的知识点,涉及历史、建筑、人物、宫廷生活等。
 
第四册《满汉全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明清时期高高在上的皇帝们会怎么吃呢?本书既能带你一窥皇家筵席的盛况,又能展现皇家饮食鲜为人知的各种趣事,还能发现各种民间美食和宫廷美食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这是一本内容翔实、语言生动的宫廷饮食文化科普读物。
 
第五册《传统佳节》: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宫廷如何庆祝中国传统“七节一寿”的,生动地再现了故宫中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皇室成员诞辰这八个重大节日的宫廷庆典活动。同时,本书又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画书。让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寻找传统节日记忆,了解传统习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延续中华文化根脉。
 
虽然《这里是故宫》是向斯馆长写给孩子们的,但对于那些没有对故宫做过深度解读的小白,读起来也是非常过瘾的。越读越明白,原来自己看到的那些壮观,都是表面的,真正懂得的人,看到的是细节,以及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果然是跟着专业的人,才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学到你想不到的东西。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