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清,草原之子

与陈瑞清交往是一种享受,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报国、刚正、重学、诚信、务实、奉献的品质闪现在他的身上,令人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是那样充满了感召力。 他以学者入仕,亦官亦儒亦仆,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公仆形象。他把他的美好年华献给了内蒙古草原。

沙海驼乡情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每个人都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激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每个青年学子的选择。1965年8月,陈瑞清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选择了内蒙古。他有六个妹妹,他是长子,亦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老母亲舍不得他走,妹妹们也哭着要他留在北京。但他报国赴边的去意已定,深情地对母亲说,建设边疆是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是当代大学生的天职。好儿女志在四方,我要到内蒙古大草原经风雨、见世面。母亲一边流泪,一边为他整理行装。 他来到内蒙古,来到内蒙古西部最荒僻的阿拉善盟,来到阿拉善盟边远的阿拉善右旗,来到距旗镇150公里的莎尔台苏木,做了一名中学教师。这里便是三十年后北京沙尘暴源头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三十年后,当陈瑞清以极大的热情与智慧投入内蒙古环保事业中去时,他的动力就来源于他亲历了这片沙海给内蒙古人民带来的灾害。 被沙窝子围着的土坯砖混房就是校舍。没有电灯,油灯和学生作业伴着陈瑞清一个又一个夜晚。一个怀有高远志向的人,他的心胸便装下了天地,即便身处一隅,心底也系着国家的未来。陈瑞清便是这样的人,赤子图报国,红柳傲风沙,在沙海荒原中他活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常在夜幕来临后,顶着繁星,领着学生坐在戈壁上,高唱着悠扬的蒙古族歌曲,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快乐。

1967年秋,阿右旗中学从沙尔台苏木搬到旗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一年暑假,他在艾力布盖苏木所在地借了一头毛驴去走访距苏木几十里外的牧民学生家长。在沙海中从上午走到中午,直至临近傍晚还不见要去的嘎查(村定居点)的影子。面对满目的沙丘,他有些紧张了,但很快他幽默而机警的性格使他想起了“老马识途”的寓言。他放开了毛驴,随着毛驴在沙海中盘桓。黄昏时分,远处落霞的余辉中出现了一点绿色,他终于走出了迷途。牧民为他的赤诚所感动,从此,每次外出到牧区家访都给他配上最驯服的骆驼,并派人护送。

十七年的教学生涯,艰苦的风雨人生,他把根留在了这片荒漠而又可亲的土地上。他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先后担任过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他也成为名满一方的“名师”,连年被学校、旗、盟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大漠驼乡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使我想起了昭君出塞蒙汉联姻的故事。

呼和浩特市郊有一座王昭君衣冠冢。陈瑞清出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后,分管文教,意识到这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便抓住1997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建立50周年的机遇,力主扩建这座昭君墓。他四处呼吁,筹集资金500万元,将墓地修建成一座大气恢宏的陵园公园,现在已成为呼市最热潮的旅游胜地。但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娱乐。陵园中有一座碑廊;最后一座碑上镌刻着陈瑞清的题字:“昭君垂千古,青冢树丰碑”,题字表达了他扩建昭君墓的初衷。为了蒙汉民族的团结,古代的王昭君作出了贡献。而今,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复兴,不是有更多像陈瑞清这样的热血男儿远赴边陲草原无私地奉献着青春年华吗?

安得广厦千万间

陈瑞清从政18年,从副旗长做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说,党是阳光,人民是沃土,有了阳光沃土,才有了他的成长。在政坛上他的才华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政绩迭出,尤其在教育方面,他作为专家学者,贡献更是多方面的。但在众多的政绩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在为教师的民生福利奔波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执着和高瞻的素质。

1983年,陈瑞清被推举为阿右旗副旗长,分管文教。时值改革之初,教育虽开始被重视,但教师的生活待遇仍处在很低的水平。陈瑞清逢人便讲三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教师为本;安居才能乐教。他做了三件事:一是解决教师爱人、子女的农转非问题。此前旗里一年只给教育口两个农转非指标,他上任后抓住1985年庆祝第一个教师节的机遇,在旗委、旗政府的重视下,与各方协调,出台了新政策,当年便解决了138个。二是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从1985年起,在三年内凡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均拥有7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三是解决老教师子女的就业问题。他对教师的承诺都得到了实现,全旗教师笑逐颜开。

1987年8月,陈瑞清调任阿盟教育处副处长,1990年12月又升任阿盟副盟长,依旧主抓文教。这期间,他一方面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撰写了《浅论教育的超前性和效益性及应采取的对策》《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将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多篇论文,探讨发展教育的新思路;一方面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将在阿右旗的作法进一步完善,以政策的形式向全盟推广:教龄满30年的教师,退休工资100%;中级以上教师住房面积70平方米以上;解决老教师一个待业子女就业;在阿右旗、额济纳旗工作满10年,在阿左旗工作满15年的教师,为其家属解决农转非。这个规定在全自治区开了先河,留住了人才,稳定了教师队伍。

今天回首此事,实为陈瑞清超前的胆识动容。众所周知,即使大西北的今天,许多领域的观念也处在落后的阶段。 1995年8月,陈瑞清调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经选举任副市长,分管科教文。初到,住招待所一年余,市教育局要借给他一套教师的住房,可看到那么多教师无房,他谢绝了。就因他的婉拒,使他很快了解到呼市的教师近三。四千户无房缺房,而市里一年只能解决一百余户。照这个速度,需近半个世纪才能让现职的全部教师安居。他心急如焚。

1997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欲举行隆重庆祝活动。陈瑞清又抓住这个机遇为教师的安居问题上下呼吁,终于在市党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集资一亿元,在呼市实施了“教师亿元安居工程”。他亲自抓工程的实施,1997年便有两千户教师人住了新居。新世纪到来之前,呼市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1997年10月13日,李岚清副总理到呼市视察,在听取了实施“教师亿元安居工程”的汇报后,参观了竣工的教师新房。他热情地称赞呼市领导办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李岚清副总理的褒扬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陈瑞清每一任所实施的安居重教方略,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行笔至此,令我禁不住吟诵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悲壮而又炽热的诗句。陈瑞清,这个从沙海驼乡走出来的汉子,他一定像杜甫一样在饱尝边疆教师的疾苦中,畅想过广厦千万,安居乐教的美景。他的襟怀是博大的,当人民将权力赋予他时,这权力便化作火热的行动,将理想变成现实。 “子美千门厦,香山万里裘”,陈瑞清的寒衣便是广袤的草原。

沙尘暴的启示

陈瑞清自1998年1月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驻会专职人大工作后,由于分管环境与资源保护,将研究和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内蒙古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提出了建设天蓝水碧、林茂草丰、山川秀美的绿色内蒙古的奋斗目标,三年时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工作轨迹。

1998年7月 14日,陈瑞清上任之初,便将他工作过的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内蒙古环保工作的突破口,带领自治区人大、政府部门和阿盟的有关领导专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蒋正华及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作了专题汇报。


这再次表现出他的远见,两年后,关于阿拉善盟沙尘暴源的治理和黑河水分配问题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1999年3月,在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陈瑞清领衔起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进一步加快综合治理的议案》,为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治理再一次进行呼吁。

1999年7月,陈瑞清邀请农工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李蒙到阿拉善盟考察。他陪同两位领导同志冒酷暑,穿沙漠,踏戈壁,行程3000多公里,对如何依法加快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问题进行了认真科学的考察。阿拉善盟生态恶化的现象震撼了两位领导同志的心。考察结束后,陈瑞清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恳请两位领导同志将包括黑河流域分水问题在内的阿拉善盟生态综合治理的诸多问题上报国务院。蒋正华副委员长、李蒙常务副主席态度坚决地接受了请求,回京后,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多方呼吁,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综合治理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和自治区的重视,许多问题的解决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黑河流域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上游甘肃已开闸放水。国家和自治区将阿拉善盟的生态移民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列为建设项目,给予了有力度的投资。

1998年秋,陈瑞清深入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开始对黄河中上游的环境问题进行调研,一年后,他完成《制定黄河法,加快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此报告为农工党中央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关于根治黄河顽症的发言稿提供了依据。随后他又于2000年1月起草《关于加强内蒙古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议案、提案,提交自治区人大、政协。

2000年春节过后,来自内蒙古的沙尘暴猛烈地袭击了北京,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就是在这段日子里我与陈瑞清为沙尘暴问题进行了频繁的电话交谈,使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无意中看到了他在内蒙古卫视台接受记者关于沙尘暴的采访;他对沙尘暴起源的深刻分析,对沙尘暴给全国和内蒙古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忧虑,和对治理沙尘暴高昂的斗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亲笔撰写的《沙尘暴的警告》一文是在沙尘暴袭击北京后的第一时间写成的,文中他根据在内蒙古三十余年的生活实践与研究,科学地提出了“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思想。时值“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内蒙古专程采访沙尘暴情况,他系统地向记者们阐述了这个思想。多家重要的报刊电台或刊发播出此文,或依据此文撰写报道,对尽快构筑起我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沙尘暴的狂虐引发了全民的环保意识,也令陈瑞清更系统更科学地投身环保事业。

他在内蒙古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关于对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乌梁素海污染治理的呼吁,关于建立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的呼吁,关于取缔发菜贸易市场的呼吁,关于启动以治理浑善达克沙地为主的京北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的呼吁,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他代表农工党区委会力倡发起的“‘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世纪林(草)工程”,更已成为内蒙古全社会的环保活动。 无庸讳言,陈瑞清的人生已进入最辉煌的时期。他为什么在他即将到达六十这个中国人最敏感的年龄前,还会这样不遗余力地将环保作为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呢?他曾对我说:“人们说我已到了功成名就的年纪,可功名不是我的人生目标。内蒙古人民养育了我,我只要活着就要为养育我的人民服务。”

我明白了。三十年前,当他与牧民的孩子坐在沙丘上憧憬未来时,就立志要改变眼前的一切。他爱内蒙古的大地,他爱内蒙古各族的人民,造就山川秀美的内蒙古已成为他人生的理想。他所立身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使他不能不为实现他青年时代的理想而奋斗。

撰完此文,我如释重负,农工党十二大后在党刊宣传新任省级主委的计划终于全部完成。陈瑞清是第一批计划采访的对象,由于他的婉谢,反而成了最后一名。这篇小文无法概括他的人生和他的所有成就,尤其他于1996年任农工党内蒙古区委主委后,在党务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更因笔墨限度而留下遗憾。他带领自治区农工党组织参政议政的力度是很强的,他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每一份研究成果都以农工党区委会的名义展现在社会面前,因此,使农工党在内蒙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草原培育了他豪爽的性格,无论在什么场合,即使是他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名义深入各盟市检查调研,都要亮出他农工党自治区委主委的身份,表现出了他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感情;源于他已将自己融入广袤的大草原,融入内蒙古人民之中。

陈瑞清,草原人民的儿子。

(本文摘自农工党中央机关刊物《前进论坛》2001年第六期。作者马镇时任《前进论坛》编辑部主任。中央统战部机关刊物《中国统一战线》、内蒙古党委统战部机关刊物《内蒙古统一战线研究》以及《人物春秋》等刊物先后转载。)

—————

责编:孔之众

编审:韩雄亮

编发:新媒体头条

提示:版权归原创公益传播欢迎转发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