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先生《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 《长征》 1959年作 1.075亿元

 

【导读】李可染先生的这篇《谈学山水画》文章,从自身实践出发,讲述了学山水画的一些经验,通篇语言朴实,没有一句深奥、惊人之语,却道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许多热心于中国画、山水画的同志,要我谈谈学山水画的问题。我想从自己学画的经历出发做一点总结。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正确,其中即或有可取之处,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别的同志。加上近来有病,来不及做一番深入浅出研究的功夫,现在先从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不成熟的看法。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

 

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

 

我在广东温泉养病时,有个女孩子问我,她能不能学画,我说楼下有一棵树,你坐下来认认真真画四个小时,不要起来。关键不在几个小时不起来,而在考验她有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64年作 3504万元

 

我一生很有幸,有机会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等前辈艺术家在一起,我与他们很熟悉,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我看他们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

 

"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我是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向他学画的。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至少要画七、八张画。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四、五张画。去世前两天仍在作画。他的另一方图章"痴思长绳系日",是说不愿时光流逝,恨不得把太阳拴住。

 

黄宾虹是在五五年去世的。生前,他每天不停作画。五四年他九十一岁了,有一次我在他家呆了六天,看到他在一个晚上就画了八张画稿。

 

徐悲鸿同样也是很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两句话勉励青年。回想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和盖叫天在茶馆里喝茶,当时他已七十多岁了,穿着长衫、盖着两腿。我发现他把一只脚放在八仙桌的横档里,原来是在练"伸筋拔骨"的苦功夫,他是什么时候都不忘练基本功。

 

著名武生京剧老演员尚和玉对我说:我们在台上演戏,别人看来很轻松愉快,不知我们在台下流过多少血汗,实际上我像是半个出家人,许多休息、娱乐都牺牲了。当代画家黄胄作画很勤奋,听说他一年画了廿多刀宣纸;吴冠中画画,可以坐下去继续画十个小时不起来,只吃点干粮接着又画。这种艰苦精神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艺术家的地下工作,要天天练。

 

他们露面的只是展览会上的作品、舞台上的表演、观众往往不知道,作者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艰辛劳动。

 

李可染 《毛主席词意图》 1972年作 484万元

 

鲁迅先生说得好,我坐在桌子前写作是工作,坐在藤椅上看书是休息,“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确实,千千万万人学艺术,真正有成就的不多。学文学艺术的废品率相当高,搞不好就成了空头的文学家、艺术家,随随便便是难以成功的。

 

这次在黄山,我看到两个青年在写生,一边画、一边聊天,嘀嘀咕咕没个完,画画完了,话还没说完,半心半意是不成的。绘画最根本的关键是道路的正确和坚强的毅力,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例外。你把全付精力放进去还不一定能学好,何况半心半意呢!

 

李可染《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1974年作 1.24亿元

 

五十年代,我几次外出写生,背着沉重的画具,每天跋山涉水,行程数万里;力求创造有现实生活气息、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现在不知不觉已是七十以外了,我总结了一下,刻了一方图章"七十始知己无知",意思是天地之大,万物之广,道理之深,自己知道一点,也是微不足道的,实在是无知得很。

 

我七十总结中还有两句话是:"做一辈子基本功";"天天做总结"。

 

画画必须根据创作的需要,练一辈子基本功。有一次我在香山画一棵树,有个青年人看我一笔一笔地仔仔细细地描画,他说老伯伯头发都白了还练基本功哪!我说因为没有学好,是在练基本功。客观事物无止境,学问也无止境,我请唐云同志刻了一方印章,叫"白发学童",我觉得我在中国画学习上,还是一个小学生。

 

有些青年作者问我,学习中难于提高,为什么?我看原因当然不止一端,但基本功不扎实,根基不深,有碍事物的成长,往往是个主要原因。

 

做基本功,勤学苦练,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很难,要一辈子做到更难。"四人帮"在美术界的那个代理人最反对做基本功,说是只要到生活中去画画速写就可以搞好创作了,这真是千古奇谈。其实,他们哪里真心提倡到生活中去,以我看来,他们是千方百计地毁灭艺术。

 

我们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生活,必须遵循艺术的特殊规律,发展和提高我们的艺术。这里要把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深入三大革命斗争实践放在第一位;要掌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同时必须在正确指导下踏踏实实做一辈子基本功。

 

基本功概括了创作的基本需要,完全是为创作服务的。假若不创作就无需乎基本功,如同不盖房子就无需乎打地基一样。"四人帮"一伙所谓"用基本功反对创作"的说法,如不是捏造歪曲,强加罪名,那就是愚蠢无知。

 

李可染 《长征》 1978年作 9856万元

 

还有一种说法,"基本功好,不一定能创作",言外之意,创作不行,病根在基本功,其实,不能创作,是因为没有在创作上下功夫,基本功仅仅是创作的一个基础环节,其它还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创作必不可少的生活根基和各方面的修养如果有所欠缺,难以搞出创作,这能怪基本功吗?这种否定基本功作用的说法使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饿了,先吃了个烧饼,不饱。再吃个馒头,还不饱。又吃一个包子,饱了。他说:早知道烧饼、馒头无用,开头就只吃一个包子就好了。在基本功和创作的关系上,有的人也如此浅见,总想走快捷方式,"毕其功于一役"。

 

基本功看来是不等同于创作,但它是创作需要的某些最基础的规律、法则的集中表现;是从历代艺术家长期艺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的规范化。如歌唱家的练发声吐字,武打、舞蹈演员练腰腿功夫,看来似乎不同于舞台的表演,但歌唱家如不在练发声吐字上下功夫,歌唱就不能字正腔圆,武打、舞蹈演员如不在腰腿上下苦功,动作就不能准确有力。基本功的高低决定创作发展水平的高低。

 

盖叫天生前曾请黄宾虹老人写"学到老"三个大字刻在他的墓碑上,他说他要用这三个字教育后来的青年。他到了晚年仍不分寒暑每天都在院子里练基本功。他演的武松等戏动作矫健、准确有力,真是静若泰山、动若游龙,被人誉为"杰作惊人",绝不是偶然的。他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各方面修养的广博,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就是因为严格的、天天苦练基本功。

 

艺术创造没有基本功,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里再说一个打虎的故事:传说有一个村庄,虎患严重。村民计议备酒筵请别村高手除害。结果请来的竟是一个驼背老头和一个小孩,村民大失所望。老人观察到众人神情,便未入席而先去寻虎。老人让小孩走在前边,行近虎穴时,小孩模仿幼畜的声音,老虎闻声而出。老人手攥利斧、置于肩头。老虎猛扑过来,老人头略偏,饿虎扑空,垂地而毙,众人大为惊异。走近观看,恶虎自咽喉至胸腹剖裂一条直线,命中要害。这时老人才从容入席,酒肴犹温。老人向众人讲述来由:自己父亲、祖父都被猛虎伤害,父亲临死告他,老虎伤人主要在于向前猛扑,因下决心针对虎性苦练基本功,练到眼前晃动毛帚而眼不眨;臂力能攀九人而不动,终成杀虎高手。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认识"基本功"和"用"的关系,要有决心、有毅力练一辈子基本功,而不是等到急用时才去练,临渴掘井是不行的。

 

李可染 《雁岩一景》 1962年作 759万元

 

上面说的是做一辈子基本功的重要性。再说说我的另一句话:"天天做总结"。

 

天天做总结,总结什么?主要总结自己的缺点。人的进步有两条;一是发展自己的特长,一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一对矛盾,而改正缺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长处跑不了,缺点是拦路虎,是前进中的障碍。缺点是自己感到最困难、最画不好的地方。如同走路,后脚不向前,你只好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如果你画不好树,就要花气力专攻画树,树画好了,就前进了一步。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是善于认识缺点,改正缺点的人。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永远不平衡的,落后点永远存在,事物总是在不断改正落后点而逐步前进的。我觉得我的画缺点多,每克服一个缺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画画时总是在旁边放一个本子或一张纸,有所感受就记上几句,是不断总结的。天天做总结,总结很重要。我的总结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有了实践而不总结也不会有理论,有总结而不做系统周密的思考,就不会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实践经验只有提高到理论上来,知识、技能才能巩固和发展,减少盲目性。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不做总结,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就要停滞不前、就不能进步,很愚蠢。董其昌画山水不会画点景人物,倪云林也不会,董其昌就原谅自己说:"有云林遮丑于前。"有的人画山水一辈子没画好点景小人。其实,只要善于总结,全力攻关,全力攻克缺点,"难"是可以向"易"转化的。不会画点景人物,我就花上一个月功夫专画点景小人,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两个月不行三个月……一年都画小人,一年画几万个小人,还能画不好吗?一年看来很长,但对比一生来说到底还是短暂的。山画不好,专门画山,树画不好,专门画树,最后一定能画好。我还有一方图章"千难一易",是说困难是绝对的,容易是相对的,容易是困难的解决。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费功夫"从"踏破铁鞋"中得来,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天下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李可染 《黄山风光》 1963年作

 

说到这里,不能不涉及到学习态度问题、学序问题以及治学方法问题。

 

有一次,一个青年人要我写几个字作为座右铭,我写了"实者慧"三个字,意思是老老实实的人、诚实治学的人,才能有智慧。做学问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争名争利、投机取巧是不会有成就的。投机取巧必然带欺骗性,就好比拿一百元想买两百元的东西,是愚蠢的、不可能的。学艺术一定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想廉价获得是办不到的。投机取巧的人看来很机灵,实际是在欺骗自己。有些青年人摹仿一、两张画,表面看来差不多,就觉得自己有才气,了不起,就骄傲了。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态度不老实,是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浅薄无知的表现。

 

学序、治学方法很重要。毛主席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万里长征要一步一步的走。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打好地基就想盖摩天大楼,想同时把什么问题都解决,想一举就达到最终最高目的,这完全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似聪明,实是愚蠢。

 

学习要有严格的顺序、循序渐进。学序混乱,想躐等,是造成困难和不能进步的重要原因。天份高,也不能例外。自己是二年级认为是一年级可以,这样能够把基础打得更结实些。你是一年级认为是二、三年级就驾空了。破格录取、破格跳级,那当然不是躐等,因为他的知识、理解力都达到了那一步。没有经过那个学序,跳级、躐等是不行的。我从小爱拉胡琴,对琴音的感觉很敏锐,音色很好,一个琴师听见我拉胡琴,说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一个很好的琴手。但因为没有好的老师指点,学序混乱,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不会读谱、记谱等等一套基本功,其结果半途而废、没学成功,很可惜。

 

天底下的大学问家都知道这个治学方法:先搞通一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搞通了,了解了一个事物的规律性,再研究另一事物,对把握客观事物的共性,也就有了借鉴。所谓深入一点,普及全面。聪明人所以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关键在于先对某一事物有了规律性的理解。各个击破的方法是最聪明、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为了击破一个要害环节,不惜以最大的精力来对待最小的问题。挖井七、八个,一个也没有挖出水,不如集中力量挖一口井见水,了解地层的结构,掌握规律。再挖第二口井就容易多了。共产党三万人要消灭国民党八百万人,这个仗怎样打?毛主席用了这个最聪明的方法。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各个击破,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其有生力量,而后总攻,夺取了胜利。"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历代兵家都把它看作重要的制胜法宝,我们治学也不例外。

 

李可染 《黄山烟霞图》1963年作

 

许多青年同志问我,绘画的基本功指什么?做基本功应从何入手?我看绘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一般的造型能力。

 

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

 

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的反映客观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画中国画有数十年,早年也学过短期的素描,现在看来我的素描学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曾有补习素描的打算,可惜晚了。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多些,对我的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

 

说西洋素描会影响发展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关键在于对民族传统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把自己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了素描。我过去学习素描算来不到两年,而我钻研民族传统仅仅笔墨一项就在齐白石、黄宾虹那里浸沉了十年之久,这样,西洋的素描能阻碍民族作风的发展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悲鸿先生在欧洲学习素描功力最深、造诣也最高,后来他画了大量的中国画,能说他失去民族风格了吗?我看不光没有失去、反而是促进了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民族风格发出了新的光彩。

 

中国是一个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一些外来的文化传入,中国都有能力吸收消化,都曾变成为有益的滋养、促进中国绘画向更高更广阔的道路上发展,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建国以来,中国画突飞猛进,首先在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方面条件,而中国画得益于外来素描进一步提高了造型能力,丰富了表现力,这些事实,我看也是不容否认的。至于说有的画家没有学过素描而造诣很高,这也可能通过别的管道而达到造型能力的提高,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事情不是那么绝对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是一个学术问题,值得专题研究和探讨,这里我只初步谈谈我的看法。

 

李可染 《丹霞枫林》 1963年作 748万元

 

二是专业的基本功

 

专业的基本功,是指对于表现对象的深入研究和精确描绘的能力。

 

中国画专业,一般分山水、花鸟、人物。例如画山水画的人,对自己专业的特定对象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专业基本功的严格训练。一个具备一般造型能力的人,不见得能画好山水画。画山水还要有画山水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对山、水、树、石、云、点景人物等进行专门研究,深入观察、研究大自然山川的组织规律,要超过一般人的认识程度。古人讲,"石分三面"、"下笔便有凹凸之形",这就很难。山有脉络,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纹理,千变万化,要表现好是不容易的,得下很大功夫。古人又讲:"树分四枝",要把树的前后、左右关系画出来,画不好就只有左、右两面,没有前、后关系。画人物就更严格,要研究颜面、动态、手足、衣纹等等,不管画什么都要有专业的基本功,并不是只要有了一般的造型能力,就能解决一切。徐悲鸿对我说过,"我很欢喜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廿刀宣纸,把这廿刀纸画完了,才可以说会画荷花了。"这说明对一定专业的表现对象如果缺乏深入研究和透彻了解,即使有高超的造型能力,要画好它也还是不可能的。徐悲鸿的话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

 

李可染 《娄山关词意》 1964年作 1175.1万元

 

三是掌握绘画工具性能的基本功

 

我们画画,对自己绘画专业的工具性能、特点,表现手法、技巧、技法都要深入研究。画中国画,对笔墨的研究要下很大功夫。宣纸、笔墨是中国画的专用工具,画中国画就得对宣纸、用笔、用墨有所认识。如何使用笔墨,笔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都关系着中国画的特色,因此对中国画的工具运用、技法要进行专门刻苦的锻炼。

 

笔墨问题,我还要在下面单独谈。

 

道理正确,遵循学序做一辈子基本功,天天做总结,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二是现在讲讲关于学习的问题。

 

要善于学习,学习的面越宽越好。"四人帮"这也不让学,那也不让学。学传统,他说是封建主义的,学外国,他说是资本主义的,只有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这怎么行?吸收面窄,象豆芽菜,一条细根,怎能长大。一棵树要成长,根须吸收面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李可染 《无限风光在险峰》 1973年作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说,不论古代的、外国的,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要是好的,对我们今天有用的,都要学习、吸收,那怕是一点点长处,都要吸收。

 

当然,不能生搬硬套。不加分析,认为古代的、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那也不对。学习要善于分析,要反复检验哪些是好的、有用的精华;哪些是不好的、有害的糟粕。

 

有种保守主义者,认为古代的都是好的,凡是传统的东西好极了,一切都好。有人说:"只要学好传统,画现代题材也就没有问题"。无数实践证明,这话不对。崇拜西洋的人则认为中国的东西不科学,外国的东西都科学、都好……这也是形而上学,不正确的。

 

古代的东西,由于时代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而不能完全适用于我们今天。外国的东西也因为地域不同、民族习惯不同,不能完全适合于中国。因此,古、洋都有局限性。总而言之,一定要象毛主席说的那样,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凡是好的、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都要,鲁迅也主张"拿来主义"!

 

李可染 《雁荡山图》 1973年作

 

中国的艺术在世界上很有特色。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立画种又很早,比外国出现风景画大约早一千年。中国六朝时就有独立的山水画了。而西方独立的风景画大约在文艺复兴后,十七世纪时才有的。

 

东方绘画多受中国画的影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是很有成就的,他很谦虚诚恳,在黄山见到我,说他的绘画接受了中国绘画和西洋绘画的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很多好的传统,如线的表现力,笔墨上的功夫,山水画构图上气魄:千岩万壑、重峦迭嶂,千里江山,万里长江,都可以进入一幅画面,这是世界上其它绘画艺术所少见的,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独树一帜。

 

中国画反映出的境界非常开阔,中国画不仅是画所见,而且画所知、所想,想象力很强。理想是现实经验的总结和推移。可以画现在看到的,也可以画昨天见到的,并因而想到明天。中国画论是很多精辟的论述,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等等。一千多年前,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卓越的绘画理论,到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中国绘画在世界美术史的发展中有独特的贡献。

 

李可染 《花果山》 1973年作

 

中国的绘画造诣很高,现在看来,也有缺点、局限性,需要革新。

 

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社会没落,已经走了下坡路,创造力受到压抑,美术上临摹仿古盛行,脱离生活逐渐形成公式八股,算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有些画家看宋、元人的画好,一张嘴就讲宋、元,到了清朝更甚。所谓"正统"派的画家"四王"就有三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一辈子基本上是临摹元代黄子久的作品,王石谷的学习范围广一些,但也不能脱开古人窠臼。当然,黄子久是元代有成就的大家,但如果后世画家们一辈子都在古人的圈子里打转,就不能发展。

 

总之,清代画家,除少数例外,脱离生活的现象很严重,笔笔讲来历,"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所以有人骂他们"拘束如阶下囚"。清代绘画除了"行乐图"和一些肖象画,在山水画里看不见一个人是着清代服装的,岂不是怪事。当然,明清绘画、包括文人画,也有好的。画家中也有人倾向进步,主张革新,反对死摹古人,主张"师造化"。石涛就是倡导发挥个性、歌颂创造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西洋画我也学过。西洋画造型准确,明暗、光感的分析,色彩的运用,都是很好的。十七、八世纪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艺术的表现力跟着提高,这是优点。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流派,它运用外光有重大发展创造。印象派对色彩与光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你要是到欧洲博物馆观赏历代油画,就会明显感到印象派以前的绘画,色彩都较为灰暗,而看到印象派,画面就忽然光亮起来;印象派在光和色上都有所发展。

 

我们的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世界观、艺术观就一定要阔达宏大,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要下一番研究功夫,好的、有用的都要吸收,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

 

李可染 《蜀山春雨 》

 

京剧名丑肖长华生前说过,谭鑫培的艺术之所以有那样高的成就,就是他"逮着谁学谁"。不论谁有长处,他都学习吸收,他甚至把花脸、青衣的唱腔都揉和在老生的唱腔里,吸收面极广,因而成为京剧老生的一代宗匠。

 

黄宾虹老师对我讲,要交朋友多。"交朋友"就是与古今名画交朋友。有一天,黄老叫我去看他的收藏。他的房子周围都是画,房子满了,空间很小。墙上安一个小滑轮,一拉就把画挂上了。我看了两天,他问我:"你看这些画如何?"我说:"看了黄老师的藏画,很多都不如您画得好。"他说:"这些画都是我的朋友,一个人交朋友多,见识才广。别人有长处,我就吸收。"

 

学习传统,贵在直接传授,即所谓"真传"。再就是间接传授,看原作、读原著、听人介绍。间接传授比直接传授差得远。大凡技艺上事,往往不是文字足以表达。你用廿万字,不能教会打太极拳。文章写得再俏,也不能说透艺术技法的微妙。有机会见一些有成就的大师,看他们画画,亲聆指教,其收获不是读几十万字的文章所能代替。我跟齐、黄两位老师直接学习,所得到的教益,终生难忘。

 

李可染 《井冈山 》694.4万元

 

我十三岁开始拜师学习中国画,也学过"四王"的山水。后来跟一个法国人学习了两年西画,再后来又学中国画。我们这一代人造型能力还可以,甚至比前人强,但最大弱点是笔墨功夫差。抗战胜利后,我接到两个聘书:一是北京的,一是杭州的,因为北京是文化古城,有故宫收藏,又有齐、黄两位老师,结果我到了北京。

 

当时我四十岁,我想,四十岁的人如果不直接向前辈艺术家学习,不向传统学习,会犯历史性错误。现在许多前辈艺术家不在了,有些青黄不接了。如不认真学习,不抓住接力棒,艺术就会中断。

 

我在齐老师家跟他学画十年,主要学他的创作态度与笔墨功夫。齐白石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从来不肯信笔涂抹,作画笔力雄健,气势逼人,为我们这一代人远不可及。齐白石老师在我眼前好象是一座艺术的高山。

 

有人反对学别人的画,说学他不要象他。学老师不要象老师,否则没有出息。这种说法可能出于好心,似乎主张创造,这对食而不化的人有针对性。泛泛而论,有点片面,是把创造看得太容易了。我以为学而后创,开始学谁象谁往往是很自然的,也没有什么不好,先把别人的本领学到手,再广泛吸收,加上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情体验、个性、爱好的发展以达到创造,这是学习绘画的正常规律。

 

即以齐白石为例,他在湖南家乡时学何绍基的字,非常象。到北京以后,眼界宽了,觉得何字格调不高,于是学金冬心,学得很象,可以乱真。后来改学李北海,时间最久,功力最深,结体笔势都相似,最后兼学汉碑、魏碑、篆隶……脱化出来,加上自己的创造,形成个人的风格,但我们还能隐约看到李北海的影子。

 

艺术上的创造谈何容易,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形成的。黄宾虹常说:"学艺不可求脱太早。"齐白石的风格,六十岁后才逐渐形成,当然这可能是晚了一些,条件不够而侈谈创造是徒劳。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后一句就是指终生食而不化的人说的。"象"与"不象"是相对的,但又是相反相成的。钻进去以后一定要脱出来,有的人不愿进去,有的人进去了不愿出来,前者是虚无主义,后者是保守主义,两者都不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对于学习前辈艺术家,学习传统,我的体会是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向高手学习,甚至也可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如有的人,他的某一想象是对的,可取的,但他由于条件不够,不能达到,你吸收这一点,达到了,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一再强调,学习面要广。学习面窄了,非常吃亏。学习最大障碍是骄傲自满,一个人骄傲自满是最无知、最浅薄的表现。

 

李可染 《革命摇篮井岗山》 672万元

 

学习山水画,要做到三点:第一是学习传统,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要有读遍天下名迹、名著的气概。第二是到生活中去、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中去写生,第三是集中生活数据,进行创作。三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循序渐进、相辅相成,逐步深化的一个全过程,绝不可偏废,任意舍掉其中一环。如果投机取巧、学序混乱,终将一事无成。在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写生。按照毛主席的思想,实践、直接经验是第一位的,学习古人、学习外国人都是间接经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第一位的,写生,是画家面向生活、积累直接经验、丰富生活感受、吸取创作源泉的重要一环。

 

李可染 《雨后斜阳图》70年代中后期作

 

毛主席批评过文艺工作者,一是不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二是不熟悉描写对象必不可少的关键。你的艺术要有时代精神,要发展,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只是学习传统,遍览中、外艺术是不够的,主要是反映生活,要按照毛主席教导的到生活中去,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然后进入创作过程,使自己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感。

 

有些青年人不肯在基础工作上下苦功夫,好高骛远,作画信笔涂抹,以奇怪为创新,这是不对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研究客观世界,从而得到新的启发,以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因而创造了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幸得的。人离开客观世界和前人的成果不会创造出任何东西来的。

 

李可染 《黄山图 》1977年作

 

一些大文学家,当他把人物写活了时,人物本身提出要求,这时往往改变原来写作计划,离开提纲,根据人物性格发展来写。例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女主角那个悲剧性结局就离开了预定的提纲,这结局是由人物性格、行动本身的发展逻辑决定,因而也就更加真实感人。所以,艺术家对客观现实应是忠实的,但却不是愚忠,真正忠于生活的结果是主宰生活。

 

有些极其美好、特殊的对象,一次是画不出来的,需要反复加以研究。比如有一次,我在黄山清凉台上,忽然云气开了,山从天际高空露了出来,而时当新雨初霁,云气蒸腾,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层迭的树木……真是人间仙境。这样美好的景致,即使是个最高明的画手,我敢说,也是很难一下子画了出来。怎么办?这就要下一番研究的功夫,要不断积累经验,写生能力并不能解决一切。在写生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新的发现,应力求有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表现方法、新的创造,这样会不断促进你创作的意象和表现力、感染力,促进你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有一次,我在万县,看到暮色苍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层一层,很结实,又很丰富、含蓄。要是画清楚了,就没有那种迷蒙的感觉了,其中有看不完的东西,很复杂也很深厚。后来,我就研究,先把树房都画上,以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纸的明度为"零",树,房子画到"五",色阶成"0"与"5"之比,显得树、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层层加上墨色,加到"4"与"5"之比,就很含蓄了。我把这种画法叫做"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什么都有,后来又逐渐地消失,使之含蓄起来。采取怎样的艺术加工手段,以传达出特定的意境,要煞费苦心地去研究、经营。

 

李可染 《清漓胜境图》1977年作 1030.4万元

 

"师造化"就是要把对象,把生活看作是你最好的老师,古人画画和笔法、墨法等等无一不来源于客观世界,要把客观看成是第一个老师。

 

写生既是对客观世界反复的再认识,就要把写生作为最好的学习过程。不要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对象了,最好是以为自己像是从别的星球上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觉。不用成见看事物,对任何物件都要再认识。俗话说"心怀成见,视而不见",所以写生时,要把自己看成是小学生。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应与一般人的理解有区别,探究对象应当较之深刻得多。树,路过的人不在意,一旦经艺术家加工描绘,就成了大众瞩目的艺术品了。

 

观察生活、认识对象、进行写生时虚心,而在创作时要充满信心。考虑成熟以后,下笔不能犹豫,犹豫不决画面就会软弱无力。力量来源于肯定。当你作画时,下笔浓了,你不要怀疑,认为就应该这样浓;淡了,就应该这样淡。画时不要怕这怕那。一张画有缺点,要在画完后总结,而不要在画时犹豫不决,否则,一定画不好。

 

画画的过程,永远是自己在学画、研究画的过程。一棵树或某一部分画好了,觉得精彩,就不敢再碰了,就维护,这样,太难于发展。你要是觉得该加就大胆往上加,不怕失败,加坏了,最后总结。敢于胜利,实际上是不怕失败,一个人永远都在学习过程中。

 

李可染 《黄山烟霞 》1981年作 2357.5万元

 

毛主席讲相反相成是辩证法。我们学画的,要懂得相反相成这个道理,顺应这个规律,步子一定快得多,或者说似慢实快。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就此而论,学艺术也同学科学一样,要经过很多过程,要攻破很多难关。在前后过程中,事物的发展形态不会是一样的;甚至会截然相反,这是规律。想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是错误的,是不可能的,"欲速则不达"。初学画的人,从基本功来讲,当你对客观对象认识不够充分,经验不足,还不能准确表现时,画得呆板是难免的,从呆板到生动自如,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小时候在家乡徐州时喜欢写字,十一岁时字写得受到称赞。但家乡找不到好的书法老师,有一个老师教我赵体字,一味追求漂亮。后来才知道,由于追求表面漂亮,产生了"流滑"的毛病,结果费了很大功夫纠正。纠正的方法就是尽量工整,不怕刻板。我不但写颜字、魏碑,还写我自创出来的极其呆板的字体,我戏名之曰:"酱当体",即象旧社会酱园、当铺墙上工匠描画出来极其刻板的正体字。就这样,以极其刻板的字体纠正自己,防止了"流滑",真是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