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梁家河

摄影、撰写:白衣行者

延川,有个梁家河村,也是全国闻名的村庄,小米红枣培育了中华民族的领航人。

梁家河是延川人的自豪,久仰的传奇在宛若银蛇的崎岖黄土丘陵上即刻就要进入眼帘,有些激动有些期盼。

    一个人能把他乡当成自己生命的故乡,他是怎样的对这个故乡充满难舍的情怀?留下难忘的印记?

一个能把心留在这里的人,当年经历了怎样的一种血肉之情的岁月?

一个热血青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靠什么生存、发展和壮大,最后成为时代骄子?

历史的足迹把我们引到"村史馆"。

一块巨大的红色标牌吸引了我的视线,黄色的大字十分醒目:"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块土地留下的肺腑之言。

听着讲解,思绪万千……,让我想起"血色浪漫"里的一群知青,纯真无邪,为理想,为梦想,在难以相像贫瘠之极的黄沙黄土高坡上铸造自己的青春梦想…。

"村史馆"用梁家河人的视角和情感把知青的梦想、知青的悲壮、知青的浪漫、知青的情感展示于我们,用图文诠释了知青这一群体对国家、对社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那个年代,村民生活非常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习近平和第二个房东吕候生从地里干活回来吃饭,可窑洞里找不到吃的东西。他们找到了一些老玉米粒,把它放进锅里煮了,吃完后继续回到地里干活。

看着这些老照片,16岁的习近平,一脸阳光的稚气。他与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掌握了撅地、播种、收割、砍柴、放羊等劳动技能;很快习惯了农村生活,融入了村民之间;与乡亲们打成一片。

三十年前,一个十六岁的下乡知青,在这雄浑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后来者找到了一个真实的思路!

"有知识、点子多"的习近平,赢得乡亲们的信任,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七年磨练,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那年,他二十三岁!

看到这张合影,让我为之仰慕这群热血青年,他们怀揣梦想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黄土地。从此,豆蔻年华的他们和南来北往的知青们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汗水和青春乃至生命。

在这黄土高坡上,他们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他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激情过、沮丧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

知青,命运给了他们坎坷的遭遇,但是并没有剥夺他们梦想的心境。知青们都经历了凤凰涅槃,重生的经历是难以消磨的伤痕,但当凤凰真正涅槃的时候,那飘落的羽毛也是美丽的。

由于习近平的出色表现,1975年秋天,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上学。临行前的那天早晨,他推开窑洞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动万分,院子里站满前来送行的乡亲。乡亲们得知他要去北京上学,一个个前来送别。送来他们能拿来的所有:豆子、小米、南瓜、红枣、鸡蛋等。

  习近平哭了。他是那样的不舍,不愿离开乡亲们,他眼含热泪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那天,他站在村头,依依不舍。面对含泪为他送行的乡亲们,他心潮起伏:梁家河,我会回来的!黄土地,我永远的家!

从此,这个青年从梁家河一路走来,走出大山,走出高原,走向全国……

听着讲解,我感动的眼泪不断的流淌。

看完"村史馆"我可以豪迈的说:中国历史上厚重的一页,那就是不能忘记的一代人——知青,这一代人曾经撑起过祖国的脊梁!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的话题。

来到了知青的旧居,当时的房东刘金莲已站在院墙迎接我们了。

40年前,知青来的时候她还是个姑娘,出嫁结婚时还是知青给她闹的洞房,她与知青的感情朴实而醇厚,这也是她一生值得回忆的荣耀。

40年过去了这个小院仍然保留着原样。

刘金莲大娘热情的把我们引进家里,一个简朴的窑洞,除了一条大炕,几乎没有什么摆设,最显眼的是满屋墙上贴着习近平到梁家河过年以及与她一家人合影的彩色大照片。

这个淳朴厚道的山村女人,给人心里一片温暖的光。她有问必答,那份对知青真挚的情感让我心生感动。

老人家给我们讲诉主席插队时的状况和回乡探望乡亲们的情景,问寒问暖感人至极,并且说的是当地土话,吃的是乡村土饭,坐的是炕头,约见的是同甘共苦的伙伴…,老人讲诉时,感动的我同老人一起流泪……

 我曾看过一首真情为知青写出的青春赞歌:

知青是经历了风雨的花

知青是能在任何地方都能绽放的花

她承载了一段历史

她酝酿了一种生命

她是血色的浪漫

她开遍崛起的中华!

 "知青精神"让当年的知青引以为傲,他们真的为那段历史刻上了"值得"两个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刘金莲大娘依依不舍的一直把我们送到院外…,我默默的祝福老人家健康长乐。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一干就是7年。生活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锻造了他的筋骨,也贴进了他与乡亲们的情感,他深切体会了乡亲们的不容易。黄土高坡本就是靠天吃饭,地处大山深处的梁家河没有交通,山高皇帝远,政府的温暖与救济几乎捱不到这里。

为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用品要去几十公里的县城购买的困难,刚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就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口沼气池(据说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到1975年,习近平领着村民建起了几十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烧饭、照明的问题。之后又成立了代销店、缝纫社、磨坊、铁业社等,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活。

时隔三十年前,一个衣裳单薄的青年从这里走来。年纪轻轻的他,由于受父亲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在"文革"中,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那时,他主动申请到陜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知青,就像信天游的歌永远是那样高亢悠远,浑厚而深情,是那样荡气回肠,大气悲壮。。经历过风雨才见到的彩虹。

知青的题目对我来说很沉重,那段艰苦的生活只有知青才最有资格评说!

当年一句口号造就了一代知青,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知青留这块土地的是最宝贵的财富——青春。

一个年轻人,就这样背着沉甸甸的装满书的背包,他开始了知青生活,他向周围的群众学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不叫一声苦,什么活儿都干,甚至挑一二百斤麦子走十里山路都长时间不换肩。晚上,还要看"砖头厚的书"到深夜。由于窑洞里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洒农药粉来灭蚤。

人们不明白,这个目光坚定、沉默寡言的后生,为何"干活不惜力"?

岁月深处,曾经掩埋着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梦想?

参观知青的生活场景,长叹一声:"生活在这里的真不容易啊!"艰苦的让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

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风和雨、悲与壮、泪和血、思与情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的话题。

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是上千万人用青春和热血浇铸的时代的里程碑。知青虽已成为历史的概念,但知青的故事却永远可歌可泣,扣人心弦,知青——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符号!

伟哉,共和国知青!壮哉,共和国知青的历史!

梁家河,你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村落,而是一本厚重而亲切的书。你那么朴实那么不凡,我怎能轻易地读懂?

回京后,眼前仍浮动着那一道道山梁,那一眼眼窑洞,那一块块梯田,心留在那里,梦未曾归来…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