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驮来寺登街(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

    寺登街,在大理和丽江之间,在悠远深邃的茶马古道上,在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里。

  “这里就像20年前的大理、丽江,特别古朴宁静、原汁原味。”写生的画家说话时头也不抬地在画板上勾描。跃然纸上的是涓涓溪水绕着斑驳的红砂石板老街流淌,雕梁画栋的民居旁,早起的村民不紧不慢地走过。恍惚间,还能听见山间马帮的铃响。

  隐匿在云南西北部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因交通便利,寺登街在元末明初即稳定成为中心集市区,亦是茶马古道上喧嚣一时的重要驿站和盐茶交易集散中心。络绎不绝的马帮途经这里休整补给,然后北上丽江、西藏;南下经大理、楚雄进入中原腹地;或向西踏上“博南古道”、“永昌道”,前往东南亚、南亚诸国。

  寺登街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剑雄说,上世纪50年代以后,新建的公路不再从寺登街经过,古老村落慢慢沉寂下来,渐渐被人遗忘。“到90年代末,许多老建筑都快塌了,村民多以种田为生,生活贫穷,无力修补,有的陆续搬出古村。”

  或许是这份遗忘,才使古老的寺登街得以在汹涌的商业化进程中留存,成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至今的传统建筑竟有8.5万平方米。

  寺登街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的兴教寺,是现今国内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檐下尚存20余幅壁画。风雨洗涤的石板街两侧,古老的马店驿站一家挨一家,上马石、马鞍、马镫、马鞭、马灯,还有那被灶火熏得黑油油的墙壁,似乎都跟当年一个模样。

  穿过一条白墙彩绘、花草簇拥的巷弄,推开高高的大木门,59岁的赵德和老人正给小孙子喂饭,他们居住的欧阳大院已有101年历史,至今沿袭着“三坊一照壁”的传统白族民居式样,窗棂、门板上栩栩如生的雕花历经百年未曾变更。“祖辈欧阳景和是当时寺登街最富有的马锅头(马帮首领),很能干,带着马帮去过德钦、拉萨呢。”赵德和很自豪。

  离欧阳大院不远,有一处叫“三家巷”的客栈,老板欧阳海育跟住店的客人“约法三章”:晚上10点钟前必须回来,如果超时,他就会跑出去找人;木板隔音效果差,客人在房间里不能大声说话。

  “你不像生意人。”我们有些奇怪,“这么苛刻的要求,就不怕客人不来住?”

  “过日子还是安静点好。寺登街的特点就是宁静。”欧阳海育说,今天寺登街的质朴还跟他儿时的记忆相仿佛。

  其实,寺登街也在改变。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将寺登街列入“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一项历时8年的“沙溪复兴工程”很快启动。当地政府出资进行村内基础设施改造,再借助国际项目资金进行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寺登街的修缮和保护,特别强调修旧如旧——不光是修出来像旧的,而是最充分地使用原有材料。”王剑雄说。这就好比一根柱子朽烂了,不是整根换新的,而是只换朽的那一段,其他部位仍保留原有的柱子。即使早被踩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红砂石板,整修时也都被标上记号,哪里起来的就放回哪里。

  带着这份小心翼翼的珍惜与呵护,古老的寺登街正在迎来新生。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