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设计师:奢侈品的中国牌

 二十八岁,华裔, Alexander Wang (王大仁) 凭什么成为法国高级定制名牌巴黎世(BALENCIAGA) 的当家设计总监?这曾是纽约时尚圈众说纷纭的话题!

 

  有人认为巴黎世家的母公司古驰集团相中了王大仁的华裔背景,想借他迷倒中国市场 ——这可是件新鲜事儿:过去二百年间,中国设计师的血统何曾成为过时尚业的卖点?

  有人认为王大仁代表了商业性远比原创力重要 ——为此纽约的时尚巨头们闹哄哄地争论他的作品是否大量“引用”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我认为王大仁凭的是卓越开派对的能力,他的派对成为识别他品牌形象的导航仪,并且象征着他攻克市场的思维模式。

  王大仁并不是异军突起,他只玩几样手法,但每样都很精准。

  他的招牌look是他自己所谓的MOD (Model Off-Duty),亦即“T台下的模特儿”。表面看来是城市潮女型男所表达的一种漫不经心的酷劲儿,但是你得注意到,他可没说他的灵感缪斯是一般般满街乱跑的年轻小百姓。他的时尚标杆是亮丽高挑的超模,她们不当班的时候依然是一群引领风骚的潮流前卫。

  我常说,时尚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憧憬及向往。在幻想的境地,时尚使人超逾现实环境的局限,把自己幻化成理想形象的投射。

  这种以品牌魅力唤起某种特定生命情调的联想,乃是当代许多品牌沾粘固定客户群的模式。服装设计师讲的故事不是款式、做工、或剪裁,而是诉诸消费者的情绪与情结。纽约时尚名牌拉夫·劳伦便是以结合了新大陆的休闲风格和英国贵族及上流社会热衷的马球所代表的生活品位,而创建了现值三十六亿美元的财富。

  王大仁与巴黎世家的联手,不但引起了对服装设计原创力的争论,更让人以巴黎世家的经典高贵风格与贵族名流客户,来对比王大仁个人品牌一贯诉诸的年轻、劲爆的犀利不羁。两者之间真的如此迥然不同吗?

  80后的时尚观

  出生于1984年的王大仁,正是典型美国文化的“Y世代”(1982到2002年间出生的崇尚自我中心的一代):电脑与网络造就了许多年轻、无须社会历练的暴富;而九十年代超模及超级设计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更是带动了整个时尚界的发展。王大仁的父母原从台湾移民到旧金山,后来又到中国大陆投资设厂。王大仁到纽约的帕尔森设计学院念大学,但在大二时便辍学,先后在马可·雅克布等品牌实习,并在2007年起固定展示季度女装新作,2009年起展示男装系列, 并推出副牌 T by Alexander Wang 系列 T恤裙装。他在2008年得到了令人瞩目的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新人奖。2011年二月在纽约下城区介于SOHO与唐人街之间开张第一家旗舰店,2012年四月在北京三里屯开了他在中国的第一家旗舰店。短短数年之间他的品牌已达到数千万美元的收益额。

  摇滚化的九十年代风格,黑色为主的半颓废感,是王大仁的标识风格。虽然他在2009 年的春夏系列用了大橘、大紫、艳蓝、粉红等色彩,他不忘半嘲讽式地反驳批判他“全黑”风格的人:“(如果)他们要色彩,就给他们色彩吧!”

  2011年王大仁在纽约时装周的新作展请到国际超模吉赛尔·邦臣、卡罗莱娜·科库娃等走秀。这些曾为“维多利亚的秘密”走秀的巨星级模特儿,所费想必不菲,通常只有一线级的高级定制名牌才请得起,可见王大仁的大胆手笔。

  王大仁不只是运用极有名气的超模,凡是被他启用的模特新人,立马成为其他设计师争夺的宝贝儿!

  再加上他每场服装秀后总要举行一个十分夸张的派对,吸引了许多明星与时尚名人。这些派对可不是小毛头的儿戏,它们不但是王大仁爱玩会玩的个性征象,更反映了他对派对为当代树立品牌的利器的了解,赋予其战略性价值。他在马可·雅克布实习的时候,一定领教过雅克布开派对的创意,及其市场和公关的功能。已故的当代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不就把派对当成艺术品来操作吗?他的派对风格(不论是当主人或客人) 塑造了他的视觉艺术的形象,使他的艺术成为八十年代波普艺术的代言人。王大仁同样以派对来建立他的媒体魅力与“群众基础”!

  巴黎世家:老字号的渊源

  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加在1918年于西班牙创立BALENCIAGA服饰定制,接着陆续于马德里与巴塞罗那设立专卖店。1937年起在巴黎开店。

  巴伦西亚加的第一场服装秀受到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射,但是他与迪奥在五十年代凸显的沙漏型女性身材有别,擅长以直线修长的造型,厚实的布料材质,大胆的缝饰,精美的绣工,对剪裁细节的着重,来塑造一种既女性化,但又略为古怪的新的轮廓。BALENCIAGA 在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包括了气球形的上衣、高腰的洋娃娃装、蝉茧包裹式的外套等等。

  巴黎世家在五、六十年代的主要客户尽是欧美名流,包括美国石油巨子家族继承人保罗·梅隆遗孀蕾切尔·梅隆、前菲亚特跑车企业董事长遗孀阿莱格拉·阿涅利(出身为意大利公主)、以及杰奎琳·奥纳西斯。肯尼迪总统据说为了杰奎琳花了大笔银子,买非美国设计师服饰可能引起的政治风暴而头痛不已!后来还是老爸约瑟夫·肯尼迪暗暗为媳妇买单!

  2011年我应西班牙驻纽约文化参赞若米瑞兹迪哈若侯爵之邀, 出席了西班牙苏菲亚王后在苏菲亚文化中心主持的巴黎世家的西班牙文化传承回顾展。当时我听到侯爵跟Vogue杂志著名策展人汉密希·鲍尔提到,他母亲的衣橱里有许多巴伦西亚加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可以等展览巡回到旧金山时加入展出。在展览会场我也见到数位提供经典作品参展的美国名流,可见这家店的早期典型主顾为欧洲的贵族与美国的富豪少奶。

  品牌的重生

  巴黎世家在六十年代高级定制的全盛时期每年净利润高达550万美元,但到了1968年高级成衣 ready to wear 渐入主流,巴伦西亚加不愿意走入大量生产的路线,并且顾及年事已高,便于创业四十年后结束营业。1972年巴伦西亚加辞世后,巴黎世家的品牌已成往事云烟。虽然1987年品牌重新以高级成衣的形式现身,它已失去以往一领风骚的神奇。

  直到1997年当时的股东大胆雇用了25岁,一个在法国卢瓦尓河古堡流域长大,无师自通的尼古拉斯·盖斯奇埃尔(Nicolas Ghesquiere),没想到三年内便把一个过气的老字号复苏成炙手可热的酷潮时尚!这个时期的巴黎世家表达的是演艺圈不喜欢一般甜俗服饰的明星如碧昂丝·诺莉斯、詹妮佛·康纳莉、妮可基曼等人所钟情的艺术性感,连妮可基曼的二度婚纱都来自他的手笔。纽约许多财力丰厚的艺术收藏家也爱它既奔放、又没有“中产阶级”约定俗成既定格式。

  如果说,巴黎世家在创始期呈现了贵妇名流的世故品味;盖斯奇埃尔在忠于品牌的原创基因之际,又夸张了巴伦西亚加对于平衡感与比例的创新,使之更富有当代的感性与朝气。在两位设计师手里,基本上还是以上流社会及成年仕女为重,这与Alexander Wang 以青少年为主的品牌定位有别。并且巴伦西亚加与盖斯奇埃尔都承传了欧洲风格的寓优雅深度于精准的技艺实体,而王大仁则以美国式的直接来崇拜年轻的魔力。

  美国式时尚

  古驰集团母公司法国巴黎春天集团董事长弗朗索瓦·享利·皮诺对于舆论过于强调王大仁的年纪极为不然:“盖斯奇埃尔刚接手巴黎世家时也不过25岁!”

  我认为王大仁与巴黎世家的头二任设计师之别,不在于他本身的年轻, 而是他在作品中强调的无须为年轻道歉的理直气壮。时装史上已有圣罗兰17岁时以服装设计草图得奖而受瞩目,21岁时被迪奥内定为接班人。因此设计师本人的年纪在时装史上并不特别重要。

  巴伦西亚加与盖斯奇埃尔在年轻出道时便为他们母亲同辈的贵妇设计,因为在那个年代典型的时尚偶像是有社会地位的名流。王大仁的时代是一个经由Fashion TV 及网络媒体把模特儿捧为时尚偶像的时代,而他明摆着只针对他的同辈设计。随着未成年模特儿的普及,许多模特儿一到二十岁已届退休之龄。因此“T台下的模特儿”也就是为年轻举杯的美学。难怪一位纽约经常主持慈善晚会的主席、已届中年的社交名流,因她的夫婿是一家非常成功的私募基金董事长,她便曾指着王大仁的酷极设计对我说:“这些款式穿不得,和我的身份不搭调!”

  王大仁自己的同名品牌得助于他对自我定位的精准清晰。从价位观之,他的风格虽可归类于时装界术语所谓的“当代时尚”(Contemporary) 的栏目, 但他家的单品一般比其他有名气的当代时尚类牌子如DVF与Tory Burch贵1.5到2倍:在纽约他的一件式套装以八百元美元起价,短靴七百元美元起价,而手提袋则动辄上千美元。也就是说,他是以年轻走向的时尚品牌类中的贵族,但还是比目前巴黎世家的类比单品便宜。

  从个性及设计师形象而言,巴伦西亚加与盖斯奇埃尔都是深居简出的个性。盖斯奇埃尔虽然受到好莱坞明星的青睐,除了新作展之外很少追求媒体曝光。相反地,王大仁在纽约时装周作品走秀后的派对,被Vogue杂志比为“纽约时装周期间最令人垂涎的派对之一。” 就连说唱艺人莱姆斯在这样的派对表演时都特别作词唱道:“王大仁你可真年轻,富裕、多产,奇才 ……”

  王大仁所崇尚的年轻美学可以与巴黎世家的传统焊接吗?在接手巴黎世家之后会重新定义它的核心特色吗?

  有趣的是,弗朗索瓦·享利·皮诺认为王大仁的使命不是给予巴黎世家一个年轻化的革命,而是发扬盖斯奇埃尔所奠立的高级成衣系列基础,并且暗示在王大仁接手后,巴黎世家可望恢复自1968年便停止的高级定制项目。在王大仁没有任何高级定制训练或经验的情况下,这将是个有挑战性的实验。

  其实,时装业在我们的年代已经历了完整的蜕变:高级定制是烟雾炫目的舞台,本身无法自给自足地完成生产模式,因为全球就几千人有财力也愿意以二十万美元的起价来订制一款衣服。当下高级定制的作用是提升品牌的地位及识别度,使品牌能卖许多配件借此赚钱。Alexander Wang 品牌很早便开发了配件的系列作品。因此从商业的观点来看,王大仁已具备很好的市场观。

  在巴黎世家的创始期与高级定制的全盛时期(1950年代前后),时装名牌多为设计师的家族企业;而如今的时装品牌需要靠企业的经营与专业资金的运作,也仰赖市场与媒体的力量,因此已不是像传统对剪裁技艺与款式设计的侧重。许多设计师旗下有一个设计集团队张罗细节,因而设计的硬功夫有时反不如市场操作的软功夫重要。

  拉夫·西蒙在最近接掌一线名牌迪奥之前,也完全没有高级定制的经验,他在Jil Sanders时所擅长的极简略风格,可说是强烈地对比了迪奥创办人克里斯汀·迪奥在二次大战后所知名的“新造型” New Look 的严谨复杂,以及后来“坏男孩”约翰·加利亚诺在迪奥时的夸张狂放。可是他在的高级定制“处女”展令人惊艳,以他简约的视觉语言重新诠释所谓的“迪奥元素”,造成意想不到的清朗效果。这个先例极可能使巴黎世家的老板对于采用一名拥有迥然不同风格的设计师信心十足。

  王大仁除了把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的动力带到一个传奇性的欧洲时尚名牌之外,还会把中国人的品味引入西方名牌的创作过程吗?虽然他的设计风格并不包含传统的“中国元素”,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看他如何把纽约式的派对艺术变成一个欧洲、美国与中国文化共舞的新境界。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