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灌技术”打破传统灌溉模式

“痕灌技术”打破传统灌溉模式

实现农作物自主吸水 比滴灌节水一半左右

  本报武汉2月26日电  (顾兆农、周前进、万霞)华中科技大学26日宣布:痕量灌溉研究中心主任诸钧团队历时10多年成功研发出痕量灌溉(简称“痕灌”)技术,打破传统灌溉模式,改由农作物自己按需吸水。5年多的田间应用试验表明,该技术比目前效果最好的滴灌技术还可节水50%左右,未来有望替代滴灌,并在滴灌无法使用的广大地区获得应用,特别是在治理沙漠化中发挥独特作用。日前,中国农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痕灌技术进行了鉴定,认为它在节水效率、抗堵塞及无需动力抗堵塞性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是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沙漠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合理灌溉。痕灌技术能按照植物耗水规律适时、适量、均匀而又缓慢地供水供肥,没有蒸发或渗漏损失,且能够使植物根系层土壤长期保持在最佳水分、通气和养分状态,特别适合在过去无法栽培植物的环境中使用。

  诸钧介绍,痕灌依靠毛细力作用自动调节水分供给,只湿润作物根系周围土壤,减少了水分地表蒸发和地下深层渗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降低了作物耗水强度,因此具有节水效果显著、作物产量稳定、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等突出优点。

  自2008年开始由北京市农委组织协调,诸钧团队在昌平、海淀等区县,以蔬菜、果树、花卉三大类九种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14项田间试验,先后对痕灌系统的灌水均匀度、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减产甚至增产条件下,与滴灌相比,痕灌节水40%—60%。现已在北京、新疆等地的1800亩露地及120座温室中完成了中等规模试验示范。

  业内专家认为,痕灌耗水量少,铺设距离长,只需很少的外部能源辅助,就可以在荒漠化地区进行农业及林业种植与开发,从而恢复甚至增加可耕地面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路径。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