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 重温中外新闻箴言名篇 点燃梦想与激情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

一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高光时刻



每个辉煌的时代都有卓越的新闻工作者

与之同行

他们的真知灼见

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今天

让我们重温他们的箴言、名篇和初心

致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




《莱茵报》撰稿和编辑 卡尔·马克思



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普利策新闻奖”因他的遗愿而设 约瑟夫·普利策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向西方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美国记者  索尔兹伯里



对一位记者来说,学无止境特别重要,知道的事情越多越好,记者需要有非常充沛的精力,能经常昼夜不停地工作。总之,“投入越多,收获越丰”,这是我的座右铭。




《时务报》创办者之一  梁启超



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一、“宗旨定而高”,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三、“材料富而当”,报纸应“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报事确而速”,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应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杰出的新闻记者 黄远生



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记者当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功夫。




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 邵飘萍



“铁肩辣手,快笔如刀!”




著名报人 林白水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著名报人 史量才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著名的新闻学家、记者 戈公振



“其实新闻学是每个青年都应该研究的,因为每一个人皆和报纸发生联系,而参与人类团体的生活……若使现在每一个国民,都能知道报纸从什么需要而来,报纸有何种力量,报纸受何种影响。那么,他才可以对报纸有理解和正确的态度……所以我敢说,新闻学是无条件一切国民的必修课。”




著名报人 成舍我



“你要享有自由,你就得用行动来证明自己配的上自由这两个字;你要享有自由,你就得与那些不让你自由的力量周旋到底。”




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邹韬奋



“理论彻底,策略准确。然后以排除万难坚定不移的勇气和精神向前干去,必有成功的一日。”



杰出的新闻记者 范长江



“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想这记者也就不大好当了!”



杰出的新闻记者 范敬宜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 穆青



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在采写过程中,我记不清被感动得多少次流泪。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我觉得不报道出去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一代代记者们用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渡江战役将要胜利时写的一篇新闻。通过准确简洁的文字描述,学生们感受到了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手稿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解放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穆青和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人的事迹随着电台的电波和一份份报纸传遍大江南北,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地矗立于天地之间,铭刻在人民心中。


这篇著名的长篇通讯后来以《鞠躬尽瘁》为题入选语文课本,给更多的学生们带去了感动和洗礼。


焦裕禄


《在大海中永生》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这篇节选自长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的课文,记叙了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表达了人民对他深深的缅怀之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录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这篇特写消息的写作技法高超、语言精美,让学生在铭记这一历史时刻的同时,也享受了文字本身的美。




还有这些经典新闻著作值得重温,感受梦想与激情……




《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的大名在中国新闻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出色的战地记者曾追随着红军的足迹,记录了伟大的长征。

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中,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报社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他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足迹遍布川、陕、青、甘、宁等地区,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广大人民能够了解到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的境况。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热潮。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
《欧战旅英七年:一个中国记者的二次大战自述》
萧乾,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最有名、也是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他给中国人带来了另外一个战场上的讯息,他保有对那个战场的鲜明记忆,他的报道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志。

1944至1945年,他在西欧战场任随军记者,为香港《大公报》写报道。他冒着战火硝烟,随英军几渡英吉利海峡,随美军挺进莱茵河。盟军攻入柏林后,作为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他深入到希特勒的元首府,亲眼看见了第三帝国的崩溃。在德军对伦敦展开大轰炸的时候,他险些丧命。这本书就是记载了萧乾从1939年到1946年这7年间,在英国执教、留学、当随军记者一系列的经历。
《朝鲜战地目击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受组织委派,李庄同志担任中英法三国记者组成的朝鲜战地国际记者团领队,深入朝鲜战场第一线。多次出入汉城和朝鲜半岛南部采访,是中国新闻工作者抗美援朝战地采访第一人。

临行前,《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语重心长地告诉李庄:当记者,要尽量“前伸”,千方百计取得第一手材料。李庄到朝鲜后随人民军主力采访,部队进到哪里跟到哪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他采访了相当多地区的人、事,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鲜为人知的事实材料,写出了《朝鲜战地目击记》小册子,为国内广大读者了解、掌握朝鲜战局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信息,讴歌了中朝两国军民共同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
《环行东北》
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于北京。1935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1937年到太行山,1940年回到延安,编辑《文艺突击》。1944年到重庆,编辑《新华日报》副刊。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后,作为《新华日报》记者,深入东北,写了自“九一八”以来第一本报道东北的专著《环行东北》。1946年冬,由新华社总社派至东北担任军事记者,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战斗。

刘白羽采写的向全世界报道东北情况的报告文学集《环行东北》,成为当时报道东北的第一手材料,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满足了人们想了解东北的愿望。特别是《英雄的四平街保卫战》这篇通讯,报道了东北人民部队英勇斗争的真实情况,打破了国民党编织的谎言和骗局。他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第一篇通讯《人民与战争》通过铁的事实,发出了“东北人起来支援我们的正义战争了”的呼声,使观望者毅然做出支持共产党的决定,为赢得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起了积极作用。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
孟昭瑞,我军著名军事记者、摄影家。2012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孟昭瑞1948年从事纪实摄影工作,先后在人民解放军《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研究员、高级记者。参加过平津战役、北平入城式、开国大典、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采访,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许多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

孟昭瑞作为战地记者,深入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线,在鸭绿江畔、上甘岭、板门店,他用影像记录“最寒冷的冬天”,为公众直观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图片。孟昭瑞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精确的镜头,记录了历史上无数震撼人心的瞬间。书中图片的顺序和所配文字,均为孟昭瑞先生亲自整理,是其生前最后一部亲自整理的著作。

这是一本兼具收藏和研究意义的历史画册,共收录了200余幅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历史照片,为那场伟大的战争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像资料。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确立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书中有志愿军官兵热烈誓师的身影、上甘岭激战的写照、志愿军优待战俘的记录以及朝鲜停战协议签署的画面,其中许多照片是首次发表。
《为了和平,祖国,胜利!》
徐熊,中国著名战地记者,曾担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等。1944年8月参加工作。1945年春至同年8月在华中建设大学学习,1946年春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后调到《新华日报》(华中版)和新华社华中分社任记者。从1946年10月起,其记者生涯大多是在战地度过的。《为了和平,祖国,胜利!》是徐熊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本通。



来源:兵团日报微信综合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