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撬动——鄂尔多斯库布其沙区沙产业发展纪实



理念的转移:从防沙、治沙到沙产业      □本报记者  刘惊海  许晓岚  方  刘  超  王玉琢

  2008年1月19日上午,胡锦涛同志到钱学森先生家中探望,谈话间告诉钱老:“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1984年,科学巨匠钱学森首先在《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中提出了沙产业这一概念,开始倡议利用沙漠地带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沙产业。20多年过去了,鄂尔多斯已成为钱老沙产业理论的实验之地、转化之地和示范之地。2011年鄂尔多斯市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0亿元,农牧民来自沙产业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

  一个伟大的理论注定要由一项伟大的事业来践行。曾经吞没了无数文明记忆的沙漠竟能生长出一条条金色的产业链条,承载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亘古梦想。从理论到实践,沙产业究竟走过了怎样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沙产业在鄂尔多斯的形成发展,又经过了怎样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我们在穿越鄂尔多斯库布其沙区的路上寻觅着答案。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北部,黄河南岸,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要位于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也有分布。 

  刚通车不久的沿黄高等级公路,东起准格尔旗大路新区,横穿沙区。汽车在高速公路的东部起点进入库布其,原本印象中浩瀚的沙海,竟首先用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大路工业园区来迎接我们。园区是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中重要的产业聚集区之一,目前已吸引了28家企业入驻,已成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

  在这座现代化园区附近,难觅“沙迹”,而代之以芳草萋萋的诱人美景。汽车一路向西,窗外依然林木繁茂,绿草如茵,偶尔闪过或远或近的沙丘竟成点缀。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内蒙古治沙看鄂尔多斯库布其!”这豪迈地有些惊人的口号,其实是有根据的。1997年,鄂尔多斯沙化面积为70%,2011年,绿化面积竟为75%,曾被专家宣判“死刑”的库布其沙漠实现了惊天大逆转。人们将库布其沙产业的发生机制概括为“绿化—转化—产业化”。库布其沙漠那一片片葱茏的绿色,正是沙产业理论到实践之间必经的路径,也正是撬动沙产业形成发展的有力杠杆。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