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商—— 用小智慧铸就大资本

  
      
      

     在欧美等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海外华侨华人将目光转向中国国内,他们凭借对中华文化与经营理念的了解,对中国的投资模式与商业体系的熟悉,通过对资本的重新整合实现着侨商的华丽转型。而这其中,“小”智慧成为侨商的经营大“道”。

  “小”定位打开大市场

  据意大利欧联网日前报道,意大利华侨胡汉民为了迎接新年,赶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在杭州开张营业意大利美食餐馆。

  其实在意大利,胡汉民就经营着一家红红火火的中式餐馆,只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来中餐馆就餐的客人明显少了,虽然这并没有使餐馆遭到重创,但“爱琢磨”的胡汉民还是着手进行了经营转向。他表示,只要把菜味调好,就不怕杭州人不喜欢意大利菜。

  依据杭州当地人的口味烹饪意大利菜肴,成为侨商胡汉民的立足点,而明确定位看起来只是小小的一环,却凸显了侨商的经营智慧,也是侨商走向成功的开始。

  温州籍旅荷侨商夏光耀说“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从推销员、围巾批发商到创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再到回国创办服饰有限公司,夏光耀凭借不怕吃苦的精神朝着自己的梦想大踏步前进。他明确企业定位,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和营销,通过档次较高和物美价廉的不同产品,分别打开了欧美、巴西、非洲等市场。

  “小”思考带来大转折

  面对金融海啸,理性思考帮助侨商杜绝盲目。

  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侨商李大乐在希腊的批发生意受到影响。4年前,他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并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回归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路子,但是需要理性思考,不要急功近利,所以我在各领域都稍有涉足,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在国外生活多年,侨商回国发展时不仅会带回国外的先进理念、管理文化,更会推动国内经济的建设。

  侨商马文军在欧洲生意愈加难做后,将视角转向了国内。在匈牙利,马文军是“雨伞大王”,但在国内投资时,他并没有选择继续卖雨伞,而是观察到国内儿童早期教育的不足。于是,在对市场做过认真的调研及思考后,他将国外最先进、最科学的儿童教育理念及资源引进到国内,参与创办早教机构,实现了自身创业方向的大变革。

  侨商在选择回国投资、创业的同时,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海外市场。

  面对国际纺织业遭遇的重重冲击、企业订单的直线下降,夏光耀并没有气馁,而是冷静思考,力推企业转型,一边调整部分生产线为国内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一边加大对南美、南非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寻找新商机。

  “小”心意凝成大力量

  侨商凝聚侨心、汇集侨力做慈善早已不再是新鲜事,捐资助学、捐款修路、开展免费医疗服务……他们通过奉献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是凝聚侨商的“磁石”。

  加拿大湘籍侨商褚远征为了圆株洲人苦苦追寻的“世界名车”梦,他在当地购置了100余亩商业土地,并规划和组建一个与国际名车相关的项目,希望借此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发展企业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侨商在经营企业时,除了凝聚力量对外树立企业形象外,他们也同样注重内部凝聚力的建设。

  侨商马静在公司开创德育修学班,她把中华文化经典的章句,融汇在企业文化中,还把内容制作成精美版面,布置在厂区车间,使员工都能举头受感悟,埋头干工作。此外,马静还每周召开一次例会,与基层员工促膝谈心,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成为员工的家。

  从起初的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到发展时的理性思考及转型改革,再到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建设,侨商从“小”智慧处着手,探索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且尊重员工的权益,赢得员工的信任。

  2012年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侨资企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指出,侨资企业近年强力回升,起到了比往年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后经济危机时期,侨商转向国内市场时,“小”智慧也会成为侨商自身的经营优势,而这也将成为侨商企业的重要资本。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