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紫宸 来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无论生活对你做了什么,请你继续相信爱与善良。 —— 林枫 周末看《芳华》。平日冷冷清清的巨幕厅,观众一反常态的多。 结局,阔别十年的刘峰将小萍抱在怀里,旁白是萧穗子温暖的声音:“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 观众席上,很多人拿出了纸巾。 萧穗子的原型,就是编剧严歌苓。 坊间流传一句话:没有了严歌苓,中国电影将失色三分。 从早期的《天浴》《少女小渔》,到《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归来》,再到《芳华》,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李安这些华语影坛最牛的导演,争着把热情献给严歌苓。 更不用说《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这些黄金档电视剧了,让人们看见不一样的赵薇和孙俪。 这个写尽各色女人情爱的女人,她自己的故事更精彩。 01 她曾遭遇渣男羞辱,时过境迁一笑泯恩仇 1958年,严歌苓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作家萧马,母亲是一名话剧演员。 据说,母亲常用莎士比亚作品代替睡前故事,讲给她听。 虽然父母离异,但给她的爱,并没有太多缺失。 每天的咖啡时间,父亲和严歌苓谈读书写作,后来还一起写出《铁梨花》。他们是父女,却更像朋友。 ▲ 严歌苓和父亲 电影《归来》的原著《陆犯焉识》,就是严歌苓以爷爷为原型写的,也是萧马最想看的一部小说。 遗憾的是,就在出版前的十天,萧马离世,这成了严歌苓永远的遗憾。 女孩子拥有一个好父亲,是天赐的财富,胜过一切奢侈品。 童年时期父爱的滋养,是最有力的盾牌,让她面对命运悲苦也不会自卑、自贱、自弃。 惨烈的政治运动中,父亲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劳改,12岁的严歌苓进入成都军区歌舞团,成为一名跳芭蕾的文艺女兵。 ▲ 电影《芳华》剧照 15岁时,她陷入初恋,爱上一名军官。 一封又一封激情澎湃的信,写给那个心爱的男人。 这段爱情的结局却是惨烈的。 那个年代,部队恋情是绝对禁忌,就像刘峰只是抱了暗恋的林丁丁,就被发配边疆,断送前程。 后来,那个军官移情别恋,得意洋洋把那些情书展示给新欢看。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心寒——那个男人向组织检举,说是严歌苓勾引他。 十几岁的女孩,只因为做了一件那个年龄最自然的事,就被千夫所指。 她被迫一遍遍写检讨,当众念。少女的自尊被撕成碎片,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自杀。 她是如何熬过那段日子,没人知道细节。 她从不像别的受害者那样,怒骂薄情寡义的负心男,扒开血淋淋的伤口示人。这是她的尊贵之处。 21岁时,严歌苓主动请求当战地记者,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 ▲ 电影《芳华》剧照 这段经历,被《芳华》还原得惊心动魄。 在战地医院,血腥与硝烟混杂,终日面对鲜血、断肢、年轻生命的挣扎和消失,真真切切闻到死亡的味道。 直面生死,会改变人生的走向。 从前线回来,她患上了抑郁症,在那些无法入眠的黑夜,徘徊在崩溃边缘。 她不再跳舞,调到创作组,追随父亲走上写作之路。 02 经历婚变痛苦,是为了迎来那个对的人 1986年,严歌苓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认识了一个男人,他叫李克威,是作家李准的儿子。两人相爱结婚。 门当户对,知根知底,有共同话题。谁都以为,这琴瑟和鸣的范本式婚姻,一定幸福而长久。 1989年,由于工作原因,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严歌苓去了美国,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 ▲严歌苓 分离未必会导致婚姻破裂,却一定是感情牢固程度的试金石。 婚后不过七八年,两人就在渐行渐远中分手。 严歌苓陷入冰冷的沼泽,却仍平静地签字离婚,替自己和前夫维持了体面。 不少人猜测,两人离婚的直接原因是男方出轨。 严歌苓始终不置可否、不出恶言,反而以感恩的态度说,依旧把公公婆婆当成第二父母。 她十分坦荡:“一个人给出去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浓烈、非常深的。虽然我们这段婚姻以失败告终,但毕竟他陪我度过了曾经青春的8年。” 初到美国,被谋生压得喘不上气。 她住地下室,每天读书14小时,打工4小时,在餐馆端盘子洗碗,给人家做保姆。疲惫地坐在公交车上,观察各种各样的人,记下那些印象深刻的细节,囤积写作素材。 有一次,严歌苓在女友的公寓作客。正在准备晚餐,一个高个子男人敲门而入,脖子上的工作牌写着“美国国务院劳伦斯·沃克”。 握手寒暄时,劳伦斯说的居然是东北腔的中文。 ▲严歌苓和劳伦斯 事业是男人的根基。肯为一个女人牺牲事业,是一个男人所能付出最昂贵的代价。 1992年,两人在旧金山结婚。 优秀的男人当然不会失业,劳伦斯在德国政府资助的商会找到了新工作。 ▲严歌苓和劳伦斯 夫妇俩没有孩子,却并不介怀。他们收养了一个孤女,视若己出。 在劳伦斯眼里,妻子浪漫且独立,是最性感的女人。 03 写情欲也写苦难,每个故事都扎心 《芳华》上映前,很多人对票房并不看好。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 人们太累,需要轻松、开心、发泄。 无论饮食男女还是佛系男女,谁还愿意看一股苦难味儿的伤痕文学呢? 出人意料的是,《芳华》票房已达3.8亿,连续4天蝉联单日票房、上座率第一。 情怀与票房不能兼得的魔咒被打破。 或许因为,严歌苓写的故事太扎心,唤起各个年代男女的共鸣,关于青春的热血、悸动、迷茫、困顿。 她成全了冯小刚,用一颗同理心。 冯小刚也成全了她,用一颗匠心。 ▲严歌苓